《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就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道”字意义丰富,“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是动词,是“说道”“知道”的意思,说“道”是可以知道的,可以认识的,这是老子哲学的认识论,“道可道”说明老子的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而是“可知论”,怎么“可知”呢?老子回答说:“非常道。”这就是说:“道”是可以知道,可以认识的,但不一定是大家常说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前六个字就包含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多么精炼,多么丰富,多么深刻。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可道”中的第一个“道”就指“天法”的客观之“道”,也指“法自然”的“天道”,所以“道”可以解释为“天道”。至于“德”呢,指的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人的主观之“道”,就是“人道”或“为人之道”。所以《道德经》可以理解为“天道”和“人道”之经。
第二个“道”字分别被解释为:1.说出,2.告诉,3.表达,4.谈到,5.知道,各有千秋。第三个“道”字和“常”字连在一起,“常”字分别被解释为:1.永恒的,2.经常的,3.永恒的,4.普通常用的,5.众所周知的。
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得道者。就是如果你光明磊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你就是得道者。这句话可以在诸家经典当中得到印证。
中华文化是混为一体的圆觉文化。老子“道德仁义礼”相互涵容的观点,可以用儒家的经典来解释。《中庸》第一段读懂了,天道就懂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子思为什么开口就谈“道”?这一段最后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我们每个人都在道中,不用去找。回家孝敬父母是道,在单位尽职尽责、尊重领导就是道,爱护自己的下属,做他的“君、亲、师”也是道!头头是道!
“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