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有个性」,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样?
还是这样?
亦或是这样?
1.什么是个性?
对于常上网的人来说,一定对这样的标题不陌生:
震惊了……
吓尿了……
这对男女竟然干出这种事……
……
有人还专门整理了这类标题:
美国人震惊了;日本人吓尿了;其他国家已无能为力;中国或成最大赢家;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内部传出来的,快看吧很快就删了;赶紧提醒爸妈;看哭无数人,你有勇气看完吗;嫂子的秘密;丈母娘这么说……
怎么样?放在一起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稍加思考,就能发现:很多大V的言论比较偏激——假如满分10分,大V们不是选择9,就是选择1,否则各种大V互撕咋来的呢?更有意思的是,大V如果总选择5,几乎难以称为大V,大V是在撕逼中生长。
再加思考,就能发现:我们总会被「有个性」的东西吸引——也就是那些让人震惊的内容。
这就是媒体人喜欢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
现在,再去看看新闻软件,就会觉得更有意思了——一个个的都有个性啊!
所谓「个性」,其实就是与众不同。
2.我们有个性么?
有句话我们很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
没错,这是大实话,但也很没劲——人人都有个性,和没个性又有什么不同?而且,虽然片片树叶不同,但怎么看都差不多,不是吗?
这也是大实话。
还有句大实话:这些都不打紧。更打紧的是这个问题:我们的个性从何而来?
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外表,外表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父母所给——说得牛一些,是基因所给。
但说基因很没劲,你管得了吗?
其次,就是我们的想法,或者说思想,或者用更高端的词形容——「认知」。认知的不同,才是导致人们巨大差别的根本。
谈到认知,首先给我们巨大影响的,就是「父母」。所以说寒门难出贵子,父母的水平就摆在那,龙基本就是生龙,老鼠的儿子基本就是打洞。你看,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然后,就是朋友。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不仅如此,聚多会反过来导致相似。
《自控力》提到:事实证明 ,当我们想到我们喜爱 、尊重的人和感觉相似的人时 ,我们的大脑会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 ,而不会把他们视为 “别人 ” 。在脑部扫描仪中就能发现这一点 。如果你观察一个成年人先想到自己 ,再想到他的母亲 ,他想到自己和母亲时大脑活跃的区域几乎一样 。这说明 ,我们认为的 “自己 ”也包括我们关心的人 。
再者,就是大众文化。90后老人们基本都知道周杰伦,很多都为了他而疯狂;更年轻的人则痴迷Tfboys。如果同龄人发现你竟然不知道,一定会表示:震惊了!XX竟然对周杰伦做出这种事!
大众文化的变化,我们有目共睹。这些年来各种神曲、神回复传播甚广,什么「忐忑」、「草泥马」、「累觉不爱」……此起彼伏。今年兴起了「中国有嘻哈」,于是很多人开始说:你有freestyle吗?
这就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影响呢?可以说很深远。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怎么样?熟吗?等爸妈上了年纪,是不是很愿意买几盒?
吃完喝完嚼益达。怎么样?买木糖醇是不是就会想起益达?吃完喝完是不是会嚼两粒?
明天是周末,终于可以放松了。怎么样?是不是总觉得周末就该到处玩?
……
还有一个仔细想想可能会毛骨悚然的一点——时空。我们生活在四维时空——在历史长河的某个时间点、某个空间下生活。如果我们生在中国古代,就会觉得「女权」纯属扯淡,就会觉得「裹小脚」合情合理……如果我们生在当今的朝鲜,可能就会觉得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需要我们的拯救……
你看,这就是我们「认知」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个性」的主要来源,我们被各种「认知」包围。
我们有个性吗?有。但,恐怕没多少。所以我们听到「有个性」,常会想起那样的人。所以有些自以为自己有个性的人,只不过是某种拙劣的模仿者。
3.做一个有「真个性」的人
《机器人叛乱》中有个图,挺有意思:
「基因」不必解释,「模因」大概就是「认知」。
这个图说明了什么?它说明了一些残酷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来源有二:一者为「基因」,一者为「模因」。基因是先天的,也因此是普遍的——所谓「人性的弱点」,在这里能找到很多线索;模因多是后天的(我猜有先天的部分),一部分是未经反思就获得的,另一部分是经过反思获得的。
说到这,似乎没什么。但你要知道,未经反思获得的模因,会给我们目标,会让我们按之执行。如果这些模因将我们引向火坑,是不是很可怕?这些模因其实很多,比如很多「人肉炸弹」,比如股市韭菜们很熟悉的各种「消息面」……
广告为什么很有效果?如今OPPO、VIVO到处做广告?他们不傻,这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重复的广告,就会将这些模因植入人们大脑,而多数人不经反思,自然而然,受这些模因指引,就会引起销量上升。种草。收割,从来如此。
所幸,还有一些模因经过反思才得以保留,尽管我们只能用一部分模因来反思另一部分模因,但还是有成效。
苏格拉底说: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但是,光反思也不够。在上图中,还有一点:经过不断练习,模因的目标能成为自发式系统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刻意练习」。村上春树几十年持续跑步,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真个性」就是那些经过反思而来的模因,在不断践行之后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成为我们自发式系统的一部分——即所谓习惯成自然。
其实,追求个性挺傻帽的,所以这个题目也很傻帽。真正该抓住的,是持续地反思、践行。嗯,抓住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