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二十四史》专题
《史记》(三)——列传•屈原

《史记》(三)——列传•屈原

作者: 未来可期不可怠 | 来源:发表于2021-11-02 16:20 被阅读0次

    屈原是楚国名臣,他正直敢谏,主张合纵抗秦。但因遭谗臣陷害,为楚王所疏远,且屡遭排挤,多次被流放到荒僻之地。最终,楚原投泊罗江自杀。

    屈原同时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其中《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才德出众受谗害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人。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应酬交际和谈判、奏对的辞令。在朝就和国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应对各国诸侯的事务。楚怀王对他十分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等,为了在国王面前争宠,而妒忌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最后定稿呈上。上官大夫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大王让屈平制订法令,无人不知,每颁布一项法令,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谁也写不出来呢。”怀王听了很生气,就和屈平疏远了。

    屈平痛心怀王听闻这样闭塞,谗谄人的蒙蔽使他见事不明,邪恶小人这样陷害好人,正直的人这样不能容身,所以忧愁沉思写成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受苦受难达到尽头时就回返到根本,所以劳苦疲倦达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喊上天的,极度伤痛时,没有不呼喊爹娘的。屈平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直地处理问题,竭尽忠诚和智能侍奉君主却遭到谗人的离间,可说是困窘到尽头了。诚信反受猜疑,忠直反遭毁谤,怎能没有怨恨呢?屈平所写的《离骚》,就是在这种怨恨的心情下产生的。《国风》里的诗歌虽有对美色的爱慕,可不涉及淫乱 :《小雅》里的篇章虽流露怨恨讥讽

    但不主张越轨乱政。像《离骚》这首长诗,可说是兼而有之了。这诗对上古提到了帝喾,对近谈到了齐桓公,对中古说及了商汤、周武王,用历史事迹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崇高博大,政治治乱的法则规律,无不详尽体现。它的文字精约,它的语词含蓄,它的志向高尚,它的品行廉正,它的文句写的虽是花鸟草木等细小事物,而它的意旨极其恢宏博大;列举的比喻多是眼前近事,而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他意志纯洁,所以提到的都是芳香的事物;他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愿离开楚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自加洗濯,像蝉脱壳于浊秽泥土中,而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被世俗的污浊所玷辱,清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若是把他的这种志趣加以推广,即使与日月争比光明,也是可以的。

    屈平遭贬黜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和楚国是订立了合纵联盟的关系,秦惠王很忧虑,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备了大量礼物来投靠楚国,说道:“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纵亲,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给楚国。”楚怀王很贪心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宣布和齐国断交,并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欺骗楚使者道“我和楚王约的是六里,没听说过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秦国,回来禀报怀王。怀王大怒,就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在丹水、浙水地带大败楚军,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军屈句,乘胜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地区楚怀王于是动员了全国兵力,深入秦国境内,在蓝田大战秦军。魏国知道了,发兵偷袭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就从秦国撤退。这时齐国恼恨怀王,特地不来援救楚国,楚国陷入困境。

    第二年,秦国要割让出汉中地与楚媾和。楚怀王说:“不想得到土地,只要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以我一个张仪而抵得上汉中之地请让我去楚国。”他一到楚国,就用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当权大臣靳尚,继而施逞诡辩欺骗怀王的爱妾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平已被疏远,不再担任官职,到齐国去做使者,等到回来的时候,他向怀王进谏说:“怎么不杀掉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赶上。

    此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的将军唐昧。

    这时秦昭王和楚怀王结为姻亲,要求和怀王会晤。怀王想要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凶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为什么要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终于去了。入武关,秦国的伏兵截断其归路,因而扣留怀王,要求割让土地。怀王发怒,不肯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而遗体归葬楚国。

    怀王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人都责备子兰因劝怀王误入秦国而不得生还。

    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虽然身遭放逐,但还是眷恋楚国,系念着楚怀王,总惦记着想回到他身边,希望怀王能悔悟过来,社会习俗也能得到改正。他渴望保全君主,振兴国家,想扭转楚国衰弱的局势,他的作品中再三流露出这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不可能重回朝中。由此看出怀王是始终不能觉悟的。做国君的不管他是愚蠢的、明智的、贤能的还是不中用的,没有谁不想寻求忠臣来保卫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弄得国亡家破的相继出现,而那圣明的君主,大治的国家却好多世代都见不到,原因就在于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忠臣,所认为的贤才并不是贤才啊。怀王因为不识忠臣的本质,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受到张仪的欺骗,疏远屈平,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吃败仗,国土被削割,丧失了六郡土地,自己也客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好坏所造成的祸害啊。《易经》上说:“井已经淘治干净了,却不来喝,使我很难过,这是可以汲用的啊。君主如果贤明,大家都得到幸福。”怀王这样昏暗,哪能算得上有福呢?

    令尹子兰听到这个情况后大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把屈原放逐到更远的江南。


    屈原投江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缓步吟诗于泽边。面容憔悴,形状枯槁。一位渔翁看见了,问道:“您不就是三间大夫吗?怎么落得这般地步?”屈原道:“世人都是混浊的而唯独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是昏醉的而唯独我是清醒的,因此遭到放逐。渔翁说:“圣明的人不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能与世推移。既然世人都是污浊的,何不也随其流而推其波?既然大家都昏醉了,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为什么怀抱着手握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讨个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了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才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人们又有谁肯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垢呢!我宁可投身常流的江水中,而葬身江鱼腹中了又怎么能让洁白的身躯去接受世俗的昏暗呢?”

    于是写了一篇《怀沙》赋。

    最终怀抱石头就自沉于汩罗江而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三)——列传•屈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rx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