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阿炳的故事,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阿炳有着极高艺术的天赋,在音乐上的造诣和成就可以说是惊人的。透过他的一生,我想来谈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比起来哪个更重要?
阿炳年轻时因爱的匮乏,结交了不良的朋友。也因爱的缺失,他放纵自己,寻花问柳以致染病。他一生都在寻觅和修补童年爱的缺失和遗憾。烟花巷里的女人可能唤醒他对心中母亲的怀念与爱,他是为了找妈。“妈都不要自己了,我也不爱自己”。
阿炳的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里上的。他病了,这是他想要获得修复和救赎心灵的唯一途径了。生病,更深层次的是心理需求,需要生病来唤醒自己麻木而沉睡的心 。
我在网上搜了很多文章,大多数说他四岁时母亲死了。还有的文章说他不到一岁母亲死了。无论一岁还是四岁,他都是在幼年丧母。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寄人篱下,八岁随师傅学艺,这师傅其实是他的生父 。
师傅严格教的也毫不保留的将技艺传给了阿炳。他绝对是个够格的好师傅,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学艺,这件事绝对要严格。而生活上这位父亲极度宠溺阿炳,阿炳又没有母亲的情感抚慰与约束。这让他内心如在沙漠中游荡,无处安放。
按常理来说,他的生父知道自己的儿子阿炳的苦处,他也有他的难与苦。正因为此,他应该更懂儿子,父子俩应该更惺惺相惜。他虽不能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家,但是至少也要让儿子的心有个归宿吧。可是也许他的灵魂也在旷野中游荡和狂放,所以他不能给儿子约束和稳定。阿炳的出生,不能被当时的社会和族人们接纳。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已经是当时的异类,最无辜的就是可怜的阿炳。
当道士的父亲竟然有了孩子,那么继然这样就要对孩子及他的母亲爱护和负责到底啊。他虽是掌门,可内心没有足够的爱与力量,去冲破当时世俗的偏见与束缚。直到阿炳八岁,他以收徒弟的方式把阿炳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也算是为了照顾儿子尽父亲的义务罢了。
而阿炳八岁时,母亲早已不在。这时,生父的担子更重了一些,他应当又当爹又当妈,当然比普通人家的父母更不容易。当时的礼教不容,他这样的父亲本来选择了成为异类,最好的方式是承认并承担到底,来为他当时的行为赎罪。然而他没有站出来,也许这已经够折磨他一辈子了。他宁愿承受一生心灵苦痛的折磨,也不敢说出事实,只到他死才告诉阿炳事实。那一刻他终于解脱,而阿炳从此痛苦至极,接过他父亲心灵苦难的重担。
人都有权利寻求自己爱的源泉。阿炳的生父生母在那个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年代,没有什么信仰,个人安危也仿佛是那肆意飘扬在大海之上随时被海浪吞没的小舟。他们的爱的源泉又来自哪里呢?谁不渴望爱和被看见的感觉呢?
个人安危以及生命中太多的不确定,却促使他们在这不确定中去抓住电光火石般情欲的一瞬间。道士和寡妇不知是情欲的驱使还是彼此遇见真爱,总之留下这样的一个孩子作为见证。
阿炳的生父生母,爱的不够真诚和坚强。如果他们是冲破了一切的束缚,真的相爱走到了一起,他们真的爱这个孩子,他们一定会珍惜这个爱情的结晶,不顾一切的顽强地勇敢的活下去,去照顾这个孩子,承担他们的责任,弥补他们的过错。这样的话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在这苦难飘摇的生活中撑下去并找到一些慰藉和希望吧。然而他们没能这样做。
好多文章中,都说阿炳母亲不堪世俗的指点和羞辱跳井而亡。也有说抑郁而死。也就是说她与道士相爱并生下阿炳这件事是她致死的根本原因。而女人在那个时候是脆弱的,女人就不对,不能活,必须得死。而阿炳的道士父亲掖着藏着,用收徒弟的方式抚养着他的亲生儿子。当时礼教要求女人受到谴责、应该死去,那么男人就可以无耻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阿炳很好的传承了他父亲在音乐上的记忆,而他母亲留给她的永远是伤痛和恨,他没有情感上的支撑与爱。
一个人的生长,要有父亲做精神上的引领,带他走向更高更广的地方,例如阿炳这样在艺术上学术上去施展他的才思和梦想。
同时母亲引领他向内看,走向自己的心。让他觉得被爱,被包容,被接纳。心中因为有母亲给予的爱,孩子滋养出更多爱和温暖,学会爱人、爱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母亲将爱留在孩子的心中,孩子知道爱自己。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从来未得到过爱,他将不知道什么是爱,他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
父亲是外在,母亲是内在。只有外在内在合二为一的时候,孩子才是一个内在丰满、外在优秀、真正自由自在,成熟独立的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有爱、有具足生命力的人。
父母本身成长的不够好,而又在不合时宜、不合礼教、不合常规,又没有法律和婚姻的种种保护下诞生出来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出生就要承担超出常人许多的功课。父母没有成长好的那一部分,会顺承到孩子的身上。但孩子们呢?有的无力承担,他们的生命承受不了那份重。这种无形的“承担”会摧残他们伤害他们。
他们中也有如阿炳那样艰难而又顽强的、孤苦的行走在人世间。阿炳在病危之时,还在坚持为大家演奏。他说,为听众们演奏拉死也值。他在找认同感,他渴望被别人认同,接纳和赞赏。尽管他是不被认可和接纳的产物,他一生都在找这样的平衡。他的音乐技艺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认可和欣赏,可他的身世却……
他在心中未曾接纳过他自己。他没有被人真正的爱过、理解过。他不知道爱究竟是怎样的。他是多么渴望母亲爱他,多么渴望家庭的关爱,而他得到的永远是父亲如严师一般的教导和寄人篱下的苦痛。
一个孩子的成长,在幼年需要无条件的爱。然后一点点引导他,规矩他,在情感上要有“控制”。这个“控制”指那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先有情感的连接才可以教导孩子。没有情感关系的建立,你很难去教导、很难说服一个孩子。 他是不会听你的,也听不进去。没有爱可以软化尖冰。没有被爱过的孩子,他不会有规矩,不知道这人间善恶与是非。
母爱,父爱同样的重要,只有这两种爱并存,才能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教导,才不至于让孩子偏离他人生的航道。
母爱是基石,母爱是摇篮。没有母亲的关爱,阿炳的这一生,颠沛流离,行走在失衡的人生状态之中。他音乐上的成就,即便再成功,他也不觉得幸福,因为童年缺失的半边的爱,这让他跌跌撞撞。
他失了自己的心,不知自己情感的方向,他不爱自己的身体吗?是他不知道怎样来爱自己的心、爱自己的身体。他双目失明是因为他不愿意看,不愿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他宁愿瞎了双眼,也不愿意相信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情。他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爱的力量,得到 丰富的生命之源。艺术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仿佛那是对他的另一种救赎和关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