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最寻常,寻常最动人
动人最易失,易失最日常
写在前面:
现在是2017年7月9号17:20分,我刚刚从午睡的梦里醒来,北京晴天,阳光很好。
房间温度18摄氏度,嗯,我总是习惯空调温度打在这个略微凉的数字上。
打开电脑前,我喝了一杯水,吃完了一根香蕉,看了一篇分享的微博评论“关于设置便衣民警抓地铁色狼”,对着自己尚未完成的画发呆了几分钟。
想起昨天的开始和结尾,想起今天早上醒来的日常安排,零零碎碎,好多事。
比如:写这篇碎碎念的日常,给朋友寄礼物,给母亲打电话,出门打水,画画,看《晓说》,等《极限挑战》,整理最近一段时间的发票和票据,看一半刚到的书,为周一的工作查资料列提纲,擦地,洗衣服,做一顿饭。
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在平衡或者说为心底某些感触的表达找一些支撑,所以这样仪式感的对待这些日常,这样不动声色的沉默或者诉说只言片语。
而最根本的原因不过是那部被争论的《冈仁波齐》。
恩,这是这篇帝都旧事的第一部分。
我开始写,你若在看,愿你有所得。
1,日常最寻常,寻常最动人;动人最易失,易失最日常
人群散尽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商场的空调很足,可是我还是有点热,不是内心,而是种微妙的感觉;有点像周一清晨挤地铁的时候,会觉得空气闷热无法呼吸。
可是走出电影院,我只剩奇怪的安静,同行的两个同事在对话,说着一些感触和震撼。
我打开了那篇在朋友圈被疯转的文章《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收藏夹里显示:这篇文章的收藏时间是9天前。
嗯,6月30号,在天津机场去普吉前。
原因是我既定打算走之前自己去看的电影,却因为工作事宜作罢,在朋友圈看到这篇影评,便收藏了,想着做一些基础了解,后来又是琐碎打断,没有基础读完。
走扶梯下楼的时候,问完想吃什么?三个人往楼下餐厅走,我接着上次没有看完的《上路》开始继续。
然后是吃饭,我再次没有继续看完那篇影评。
三个人回到现实开始讨论:没有工业化却不能避免商业化的西藏拉萨,以及社会快速发展中的虔诚朝圣和磕长头。
我说了一句:如果真的懂了很多,或者说被社会同化和教育之后,大概就没有虔诚的磕长头了吧,也不会有那些一心朝圣的干净灵魂和带给我们的感触。
对面的人接话:你这个句话是对的。一旦教育和其他东西介入,就意味着心和智一起被打开。而心智的打开,就必须辩证甚至是相对的去看待,尤其是对于信仰为天的地区和民族。
零零碎碎的对话继续,两个同事继续讨论电影中几个场景的感动和震惊之处,比如被撞车之后,没有争论,轻松放过肇事者;比如面对前行路上的水流,磕头朝拜前行;比如春耕那一段,老人所说的年轻人太着急,牛都累得哼哧哼哧。
我却陷入了自己感触最深的几个地方。
其实,我也在婴儿出生、水中磕长头、突如其来的碎石滚落镜头下震惊和感动;在老人说年轻人太着急的一瞬间感触;可是我印象深刻,脑海里对应的觉得自己想要表达一点什么的瞬间,却只有写下来的三处。
我是在村里人目送一行人离开,开始磕头那一刻坐直身体的,然后再也没有回到靠椅上。
镜头一:车祸之后,男子们拉车前行,再回去磕头朝拜
其实,我知道磕长头并不能解决人生甚至现实的很多问题。
可是在车祸之后,男子们拉车前行后,再次回到车祸地方接着磕长头向前时,我差点哭了。
我为他们那一颗天地日月可鉴的真心反思,为那一份虔诚和行动心动;更为自己觉得佛祖能明白男子们拉车没法磕头的假设而羞愧和自责。
很多个失眠或者没有入睡的晚上,很多人群中沉默或者独处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在很多白天,人前或者场合下说过的违心话或者废话,然后找出本意想说的那一句,或者悸动和恐惧来自哪里?
然后默默敲在留言板上,或者写在备忘录的碎碎念里,或者写在日记里。
虽然我明知道下次到了一样的时候和场合,或者遇见某些人事,我也许还需要说一些违心话、废话和场面话,甚至是依然悸动,依然懵懂,依然害怕,依然焦虑不安。
说这些自己的日常,并不是我有多勇敢或者真实,而是我一直在用同一种方式提醒自己偶尔回头看,还会寻觅到某些踪迹,反复如此,大概总会长点记性,走点心吧。
可是和那一群回头磕长头的男子相比,我才发现我的反省和记录显得多么单薄无力,而那些我习惯的日常显得多么随意而慵懒。
我反省和记录的真实感触,常常在自尊和犹豫中消失殆尽,如同夏天的汽水。
我反问过自己无数次问题得答案,常常在琐碎的日常里变成遥远的梦一场。
我不喜欢却疲惫的对话和争执,直到今天也只能在某些个别时候保持沉默,不回答。
我执拗向前,偶尔停顿回头看,却从来不愿意尝试着把某些路再走一遍。
我逃避的,不愿意提起的,厌倦的,幸运躲过的,就当经过了,来过了,假装忘了。
……
我没法做到他们的虔诚,对自己的认真,不欺骗,不躲藏,不逃避,不飞奔。
可是,我的安静和沉默却暴露了我的软弱,我的反省,我的懦弱。
如果说,我还会继续我的慵懒和日常,那么我想说我也明白了一些无常。
曾经我以为智商和情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才发现简单到至纯至净的问题面前,双商无用而且暴露人之恶。
嗯,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概就是这样,聪明背后的人心险恶和本性随之暴露。
曾经我以为比别人看书多走路多见的人多就会懂得多,才发现懂得多和只懂一件事并且坚信相比,后者更有力量,更有勇气。
嗯,犹豫和怯懦大多来自选择的多样性、对后果的百般算计和预估。
曾经我只有有你的理由和原因就可以问心无愧,才发现真真正正的问心无愧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嗯,人生没有白走路,每一步都在你自己的心底算数。
镜头二:到达拉萨,小女孩匍匐在佛祖脚下的那一瞬间
到达拉萨,大概算是这一路磕长头的一个节点吧,因为远处还有冈仁波齐山,还有漫漫人生路。
当磕长头朝拜的他们看到布达拉宫,站在远处默默祈祷的时候,当他们磕长头和游客搓身而过的时候;当他们一一带上洁白的哈达鞠躬的时候。
我突然很羡慕他们。
是的,羡慕。
羡慕那一种平和、坚韧、安静;
羡慕那一种不卑不亢、无悲无喜;
羡慕那一种虔诚和敬意,勇敢和无力;
羡慕那一种单一、重复、疼痛和沉默;
羡慕那一种无为胜有为、一无所有却心有万千。
当小女孩儿匍匐在佛祖面前的那一刻,香火中灯光昏黄,信仰突然温暖而有力量。
我突然想起仓英嘉措的那首诗歌《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好像是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这首诗。
曾经,一度把他当做单一的爱情诗歌默写抄录。
如今,我却想换个角度把这一字一句默诵千遍。
后来的现在,我突然想起有天公司提到“价值观”这三个字,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思考再三,想起来24岁之后我坚信的几点:
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只是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所处位置不同信仰不同方式方法不同……相对的状态才是真实。
嗯,这首诗歌的两种理解大概就是最好的解释。
镜头三:一群人替房东磕头,在拉萨安静的夜里发出清脆的回响声
第三个印象深刻,甚至在我心底留下久久不能平息的镜头是,一群人替房东磕头,昏黄灯光下常常的身影,还有磕头木板在安静夜色中发出的清脆回响声。
下午场的电影院有人在吃爆米花,旁边的小情侣男生在给女生解释为什么还有继续磕头,前面不远处有人哭过还在轻微啜泣。
我看着镜头下夜色中的拉萨城,听着那一声一声清脆的回响,却像听见谁在拨弄命运的琴弦。
清脆、干净、平和、沉默、有力、沧桑却又年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是这个意思吗?
我不知道,可是我听得如此真切。
后来他们一路磕长头到达冈仁波齐山,后来爷爷去世天葬在冈仁波齐山下,后来漫漫的雪地里他们匍匐向前的身影汇成一片苍茫,后来朴树的声音响起来……
你在躲避什么
你在挽留什么
你想取悦谁呢
你曾经下跪
这冷漠的世界
何曾将你善待
所以你厌恶危险
坠入厄运深渊
输掉一切
你两手紧紧抓着
如同身处悬崖
你小心翼翼地
以为你拥有着
貌似人生圆满
能不能 彻底地放开你的手
敢不敢 这么义无反顾坠落
坠入黑暗中
坠入泥土中
的海阔天空
就让我 来次透彻心扉的痛
都拿走 让我再次两手空空
只有奄奄一息过
那个真正的我
他才能够诞生
——节选自《No Fear In My Heart》
嗯,我还是可以清楚的听见那命运的琴弦,一声一声扣人心扉。
就像最后苍茫里的那一行身影。
嗯,我又梦见那一片绿野,只身向前,虽然我走过很多条路,每一条都不是归途。
可是,我好像从没想过要重新奔赴。
四言夕语:
嗯,我以为我会把这一趟普吉岛之行,包括期间发生的一些风景一些需要清理和记录的人事一起写出来,才发现时间不早了。
嗯,就当一篇完整的观影感受吧,现在是20:05分,我要去做完今天的日常安排了。
下周写上面这些,感谢你们还在。
推荐去看《冈仁波齐》,一个人最好,两个人也好,三五成群也罢。
嗯,愿你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