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后感】拓宽知识背景

【读后感】拓宽知识背景

作者: 绿竹猗猗轻留痕 | 来源:发表于2022-03-02 19:43 被阅读0次

    今天学习感受最深的是:文本教研,不能只盯着一篇文章,读到这里,就想起自己当时参加赛课的经历。

    当时连续参加了两次赛课,无论是哪一篇文章,都耗费了很多的时间。也确确实实在学习于永正老师所说出来的备课方法——反复读文章,直到读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可是当我一遍一遍的把文章读下来的时候,我并没有把自己打动,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僵局,就好像如果把一个字写了100遍后,忽然发现这个字,我都不认识了——正是这样的感觉。

    也就想到另一个名师,他提出来的观点是:把文章读一遍,读到让自己很感动的地方,就开始着手备课。

    两个名师的课各有千秋,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我想应该是依个人情况而定。但是无论是哪位名师,他们都提出了相同的一个观点:拓宽知识背景。就是像吴老师所说的,我们在备一节课进行文本研读的时候,不能盯着一篇文章。如果让自己盯着一篇文章,那么即使“书读百遍“,也难以“其以自见”。

    那么要不要读文章?怎么样才能把文本解读透彻?我想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也是一个范本,文中所用到的写作方法,当然还是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去寻找,发现。但是对于文本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文本的写作目的,对于文本语言的特色,则应该让自己去大量阅读同一个作者或者是同一类文章。

    吴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受启发。比如有老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他把《朱自清文集》读了一遍。在教学鲁迅单元时,他把《朝花夕拾》以及《呐喊》等文章读了一遍。有了这样丰富的知识背景,再去备课,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不由想到前两天自己在讲古诗的情景。因为从暑假开始,一直到寒假结束,自己都在捧着《康震古诗词81课》,对于书中的古诗记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明显感觉自己的语言有了力量。虽然没有刻意去背诵,可是康震老师诗一样的评价语言,依然会留在了我的脑子里一些。我把留在我脑子里的这些语言,经过自己重新的构建,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或者说语言风格。

    包括前一段日子,教学《北京的春节》,把老舍的生平,包括老舍的文章又找来读了读。老舍特有的北京腔、很接地气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读了《北京的春节》同时代的作品:《我爱新北京》,看到了老舍回到祖国怀抱之后,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发展之后的骄傲与自豪。所以在讲《北京的春节》时,有了新的构思,在学习了文章的风俗习惯,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之后,加入了另一个环节:从字里行间感受老舍的民族自豪感。这个环节的加入,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创新,当然效果确实也不错。

    比如这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学生就完全明白了,为什么把粥比作农业展览会就有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用一生去备课。 备课确实需要用一生的时间。


    后记:

    按照薛老师的说法,你不认可别人的观点,那不是个观点就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评说,一定是我们所认可了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拓宽知识背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je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