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该城是努尔哈赤于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创建的。该城在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后改名佛阿拉,满语为“旧岗”之意。在1587到1602年,满洲兴起之初的政治中心就这在此地。
明正统初年建州女真人李满住首次在此处筑城。明朝宫方称为“建州老营”,于明成化年间曾两次被毁。努尔哈赤在废址上重筑城池宫室。费阿拉城建有外城、内城、栅城(套城)三层。经考古调查:外城城墙周长5660米,其中纯人工筑为3390米,设门四座,分别与个路相对,设在低矮的隐蔽沟谷之中。外城墙上建有巡城小路。内城墙采用土石垒筑,长960米。内、外两道城墙的基础都按山形地势走向建筑,均呈不规则形。外城住着八旗贵族,城外有400多户居民,是八旗兵丁。内城有百余户,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属。
木栅内居所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努尔哈赤居址,一处是舒尔哈齐居址。努尔哈赤的居地处在费阿拉台地正中最高处。有门七道,栅墙正中有砖墙一道,将栅墙均匀地分成东西两院。砖墙正中开道大门,门楼上盖青瓦,北段中心开门,亦盖青瓦。木栅城的东院,有房屋六栋二十余间,多为砖瓦房。“客厅”在东院正中,其西北是“鼓楼”。“行廊”有两处,一在客厅东,八间;一在客厅南,三间。客厅是努尔哈赤处理公务,接待宾客和祭天、祭神之所。鼓楼是专司晨暮报闻,以礼乐迎送努尔哈赤出入栅城。而行廊则是招集臣属议事饮宴的地方。西院有建筑九所。也是二十余间,其中有楼三座。西院的主体建筑是努尔哈赤“常居”之寝宫,坐落在西院中央共三间砖瓦房。此外还有神殿、阁台、楼阁等。楼宇最高为三层。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受明封为“龙虎将军"。
现仅有遗址。
——整理自网络词条
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在起兵后的第五年建起他的第一座都城费阿拉,也称“佛阿拉”。费阿拉,为满语,汉意为“旧的平顶山城”。据记载:“上于硕里口虎拦哈达下东南加哈河两界中之平冈,筑城三层,并建宫室。”“外城周仅十里,内城周二马场许。”费阿拉原为建州左卫酋长董山之地,董山被明灭后,此城遂废,明人称其为“建州老城”,朝鲜人和日本人称其为“奴酋城”。而后,努尔哈赤又先后修筑了界藩、萨尔浒等军事城堡。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迁都赫图阿拉。
费阿拉的奴酋家、小酋家都是建在较高的人工建造的土台之上。在高台上建居室是女真人长期生活在山地所形成的一种习惯,努尔哈赤及其六祖城的居住地都在高地。
“内城中亲近族类居之,外城中诸将及族党居之,外城外居住者皆军人”,且有射台、壕子等。可称为具有进攻、防御和瞭望等功能的军事堡垒。
努尔哈赤将费阿拉城北、东、南三四日路程内的各部落酋长聚居于城中,这些酋长又被称作“将”,他们居于费阿拉城中的时间,以“满一年相递”。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建城费阿拉两年后,身率三十二酋。至迁都赫图阿拉前夕,“奴酋诸将一百五十余,小酋将四十余,皆各部酋长为之,而率居于城中”。可见,正是诸多部落首领的臣服成就了努尔哈赤的征服与统一的大业。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非但不曾受到来自明朝的任何围剿和攻击,反而于万历十七年在费阿拉被明朝晋封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万历二十三年晋升龙虎将军。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努尔哈赤的征伐对象是女真及蒙古各部,并未违背明朝的意愿。其二,费阿拉城的政治中心与权力性质仍属于明朝监管之下的“部落政权”。
——摘自刘凤云《奠都盛京:清朝入关前文化体系的构建》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5270/3ce8f306072a428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