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学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从词语上考据,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礼· 春宫· 乐师》 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时候的“国学”大概是“国家教育”的意思。而后的两千余年,虽称呼不同,大体上都指向“中央管学、国家最高学府”这种说法,在汉代叫太学,晋代叫国子学,北齐时候改成国子寺,隋代刚开始叫国子学,感觉叫着不爽,改成了国子监。辽元明清在国子监和国子学之间换来换去,最终由光绪新政改学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现在“学校”这个概念。不管叫什么,总体上围绕着为培养皇家、士族子弟而设立。
到了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了“中国固有文化”这个概念,面临着西化问题,在五四运动后期,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章炳麟所谓的“国学”,钱穆所谓的“国粹”,均承担起了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与西方外来文化的作用。以“国学”之名,代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之涵义,出于这个时期的中西学之辩。
国学的本义上是为了区分新旧学问的内容实指,却有不少“国学先生”进一步发挥,把国学和西学对立起来,形成了传统学问与世界对话的复古派,泱泱中华无所不有,放着圣人言不学,学那些奇巧淫技做甚?这种观点自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基于晚清挨打的记忆,陈序经在《中国文化的出路》提出:“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李敖把各种病分析了一下,在“全盘西化”的问题上也投了赞成票。吓得十位教授立马联合发表宣言,要坚持“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这一点与胡适早期的“整理国故”不谋而合,目的是为了“再造文明”,在坚持“中国本文”的前提下,对于西学做一些批评性的吸收。这又回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轨道上,虽然喊口号的前辈张之洞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学说。但是不妨碍几十年后再一次落实这个方针。
然而国学内容的具体划分又出现了许多歧义,章炳麟把国学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通常还是按照《四库全书》的目录,分为子、经、史、集。但这又不能充分的包含“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于是又提出了新的分法,旧学名曰:“辞章、考据、义理”,今人唤作:“文史哲”,异名同谓。后又增加了经世之学和科技之学。然终究敌不过分科而学的合理性,学科越是细分,学人越是专业,再无统而观之的国学,亦无所谓的国学大师。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华崛起”,“走出去,引进来”一系列的因素作用下下,国学“莫名其妙”的死灰复燃,风靡世界。同时保守的复古派,激进的西洋派,中体西用的折衷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在学术立场上,笔者认为国学应当:“并存百家,兼容中西,吐故纳新”。
狭义的国学是围绕“学术”进行讨论的,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学问,在哲学(义理)方面包含诸子、百家、经学、玄学、重玄学、理学、实学;在文学(辞章)方面包含先秦诗经、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在历史(考据)方面包含历朝历代的史学资料,古迹文物,风俗文化等。按照科学的治学方法,按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所言:“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以分辨“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以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
广义的国学摆脱了“学术”的定义,包含了有史以来中国之民所创造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季羡林的“大国学”进一步强调应该包含“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此处不再受制于“学术”的限制,也不再追求学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广泛的包罗一切中国制造。
以“学术”标准规范仅适用于学者专家教授们做学问。由于专业性太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入门较难。旧时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然后才能通达义理。摆脱学术规范的大国学,体系庞杂,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保存传统文化,然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和谬误兼有,泥沙混杂既不利于国学精髓的传承,又不利于文名的再造与革新。故此,笔者提出“极简国学”的概念,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国学,要浅显易懂、妙趣横生,而不能失其本真;要讨论分析、思辨论证,而不能一股脑的全继承。以开阔的心胸博采众长,以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
在国学如何传承的问题上,胡适与梁启超分别向广大青年学生开列名曰“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和《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单其所列目录,足矣让人望而却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味着“广而多,博而杂”,当极简主义遇上传统国学,简单的才是最有效的,去掉多余的才是最有用的。《还金述》曰:“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