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提要】
对于高管培训的“+互联网”上,我个人认为有以下3个特点,在过去10年间的发展中可以看得到:
1)用户习惯和时代要求,倒逼产品升级
2)销售模式的探索,成为了产品升级最大的禁锢
3)产品升级思路,从“模拟”到“原生”
但是随着用户主力群体的变化,问题在消失,改变在发生。
最早接触高管培训,事实上是在互联网。大概2004、05年前后,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余世维老师的《职业经理人》视频,当时还没有从事这个行业,只觉得听起课来感觉醍醐灌顶,虽然很多知识当时的工作根本用不到,但是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
余世维《职业经理人》这个视频,看起来可能是余世维老师在某大集团内训时候的现场录像,固定机位,现场录音,现在看来,效果差到家了,但是在当时那个互联网上价值资料相对匮乏的时代,仍然是非常可贵的资料。
也正因为那个时代的资料困乏,无论最早“触网”的老师,他们的资料是有意放到网上,还是无意传播到网上,都使得他们可以在网上迅速走红,收获大量粉丝,用现在的话讲,是一个“流量红利期”。
事实上,当时除了这种现场录制的视频外,还有一种专门在摄影棚录制,由正规出版机构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出售的管理学视频光碟。
某机场书店一角当然,这种光碟,更让大家熟悉的销售场所,是各大机场的书店。曾经有很多年,常年有一台电视(或电脑)播放着当红大师的讲课视频。
上述两者,前者,讲师是在真实的现场授课,只不过架了台摄像机,教学视频事实上是一种“副产物”。而后者,虽然在摄影棚录制的时候,为了防止讲师紧张,也会有少量观众,但总归讲师心里清楚,真正的观众是光碟出版后,屏幕后面观众。
前者,讲师讲课的时候往往更自然;而后者,在后期编导的剪辑下,会根据内容在讲师形象和PPT之间切换。
这两者,可以算是高管培训“+互联网”的1.0版本。
公开课,最早是很多无名英雄的字幕组搬运回来的,后来网易算做的不错的
这种1.0模式,事实上直到今天,也是很多所谓“互联网教育”,“MOOC(慕课)”所采用的模式。例如各种高校公开课,TED演讲,淘宝教育等频道的课程,大多都属于其中。
但是,1.0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
1)隔着屏幕,学员很难有现场临场感,比起现场听课,更容易思想开小差(事实上很多人看这种视频的时候,很有可能手头在干着其他的事情);
2)缺乏互动,讲师无法从学员方获得反馈,对于教学效果把握,更多需要凭感觉。
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信息咨询的丰富度,远远非以前可比。有研究表示,人们关注一件事物的专注度,也大大降低。仍然在套用1.0模式,进行所谓“互联网教育”,显然是无法胜任的。
论声情并茂,没多少人能胜过这个胖子吧,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是在“听”,而非“看”对于高管培训的“+互联网”上,我个人认为有以下3个特点,在过去10年间的发展中可以看得到:
1)用户习惯和时代要求,倒逼产品升级
2)销售模式的探索,成为了产品升级最大的禁锢
3)产品升级思路,从“模拟”到“原生”
【特点1】用户习惯和时代要求,倒逼产品升级
任何产品都离不开用户的需要。高管培训的用户,自然是企业高管。在整个高管培训“+互联网”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升级,时代变迁,用户年龄变化,导致的用户在接受资讯方面的习惯不同,成为了高管培训互联网化最大的原动力。
从年龄段上分,大致如下:
20-30岁的人往往处于中低层岗位,学习的重心往往在工作方法,即干好自己手头的事;
30-40岁逐渐进入较高级岗位,学习的重心放在管理技能的提升,即有效地带领一群人干好,做到10人团队干活儿,结果大于10个散兵游勇;
40岁以上,进入高级领导层,这时候学习的重心,在选择正确的事儿,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带着团队走正确的方向。
显然,高管培训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兼顾30-40岁人群。
而这个人群,在十几年前,是50、60后居多。50、60后接受资讯的方式,决定了培训产品的模式。他们习惯于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话中接受资讯,习惯在面对面的线下课堂中接受教育,所以虽然很早就有很多公司,下血本花大力,研发推广各种所谓e-learning系统,但是由于用户习惯的制约,而难以成功。
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快,70后和80上半逐步接棒,进入企业权力的核心层,这一代人,出生时的环境和50、60后差不多,但是成长过程,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久,逐步接触到电脑和网络,对于资讯的接受方式,比50、60后更多,效率更高。所以,对于这时候的人群,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接受部分线上的培训内容,但仍然不能脱离线下的内容,更多是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模式。
而目前,所谓互联网原住民的80下半、90后,绝大多数还未跨入高级领导层,但是,以这部分群体为主要目标的方法技能类培训,已经呈现了纯线上,或线上为绝对主力的模式。所以,可以相信,随着这部分群体逐步跨入高级岗位,未来的高管培训必然也会变得,线上的比重越来越大。
简单来说,用户像产品的土壤,今天(未来)的土壤变了,土壤之上的产品,自然也会变。
再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小例子:
即使英语很差的70后,也可以观看英文原声,中文字幕的电影 80下半和90后可以轻松观看的弹幕电影70后即使英语很差,也可以轻松观看英文原声,中文字幕的电影;而50后遇到这样的影片,观看起来可能就很吃力了;
对于90后喜欢的弹幕电影,恐怕70后很多人都无法“食用”,甚至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现象。
我认为以上现象,就是一个“接受信息模式”不同的一个小例子。
【特点2】销售模式的探索,成为了产品升级最大的禁锢
土壤有了,产品的苗苗发了芽,销售模式就像是阳光雨露,没有配套的销售模式支撑,产品的苗苗很快就会枯死。
高管培训,在销售模式上,也历经了客户资讯接收方式升级的时代烙印。
从最早的纸媒、广播、电视广告,到之后的信函直投,到电话销售,到电话销售+会议营销,现在虽然很多老牌公司仍然有数量庞大的电话销售队伍,但是业务员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工具,配合电话完成销售。
但是,我个人认为:仅仅使用微信,和客户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含微信群发),其本质和电话销售没有什么区别。
在销售模式上的互联网化,我个人认为首先的突破,是“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等自媒体找到了。
他们将以前本应讲给高管听、收取高额学费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免费讲给网民听。在聚集了百万量级的网民关注后,再推销其他产品(含培训项目,但不局限于培训),这种有着典型互联网“免费”“网红”标签的模式,从本质上突破了高管培训行业原来的销售模式。
第二,需要关注的是“混沌研习社”(原名: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早期是采用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邀请国际国内大咖进行演讲,在这期间,将听众转化为研习社会员的模式。当会员的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再推出自己的产品。这种前期销售模式,有着典型的互联网中“流量”操作手法,加上创始人李善友先生“中欧创业营”的背景(1000块,听到中欧创业营级别的课程,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这叫什么?“降维”?)。这种模式早期被高管培训业内人士质疑,学员职位层次太低。但是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质量出现飞跃。
第三种,是在以微信为核心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工具,变为人们主要接收资讯的渠道的前提下,以自媒体和公众号文章为发力,纯网上推广,网上招生,甚至教学全过程都在网上的模式,在去年和今年,也有了不少小范围成功的案例。
【特点3】产品升级思路,从“模拟”到“原生”
在线教育的探索,我认为行业发展中出现过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想尽办法,在网络和电脑上,模拟线下环境,希望线上达到线下的效果。
另一种,较晚出现,是发现了在线教育的工具、环境与线下的不同,创造出适合互联网独有特点的教育模式。
而后者,也是我目前认为最有希望成功的模式。
在现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中,直播与录播相结合;视频、语音、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网站、app与微信相结合;纯线下、线上模拟线下与纯线上相结合;课程现场及课后互动,及跨境教育,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直播与录播
直播的好处在于:1)互联网工具使用,免于讲师和学员的差旅支出,节省大量时间;2)实时互动,虽然不是人人都能照顾,但是比起录播,更容易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不足在于,需要讲师在线,对于已经是制式化的内容,讲师只不过是在重复背诵自己的内容而已。
录播的好处,对于制式化内容,采用录播,可以大大节省讲师的时间,而对于知识内容损失很小,从而创造了降低成本的空间。不足在于,互动不够,容易丢失学员注意力。
线下授课,即使每次一字不差,也没有多少人敢给学员放录像。但是这种制式内容,放到线上还需要每次亲历亲为,就很奇怪了。【小结】目前观察一些机构的操作,直播和录播结合,应该是一个较优的选择。区别是哪个环节用直播,哪个环节用录播,并且有机切换,不让学员感觉到生硬和“违和”。
2)视频、语音、图片与文字
视频的好处是内容丰富,声情并茂,容易抓住学员注意力。不足在于,过于花哨的表现形式,在某些需要理性思考的知识点上,反而容易对学员造成干扰。最后得到,学员看的很投入,最后却发现中间讲了什么,其实很难回忆的起。
语音,制作成本极其低廉,对于制作环境要求极为宽松,使得制作课程变得人人都可以,处处都可以。但缺点是语音是单线程,难以回溯的方式,想象一下你在喜马拉雅听了一上午录音,突然想到一个知识点没太听清,需要在N段录音文件中找出来那段声音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体验?
图片往往是辅助声音的最佳搭档,在ppt制作上,贴合内容的图片,会为整个课程加分不少。
文字,文字在整个教学中,使用起来有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是大段文字,会造成巨大的阅读障碍;另一个是简单的提纲和要点提示,会让人瞬间了解内容的核心,却又是最快最节省时间的方式。
罗永浩的《理想主义者4》中的这个“再见”的背影ppt,对于表达当时的内容,效果极佳(大意:我看着用户抱怨手机不能按时交货的微博,心里都是这样的画面,喜爱我们的用户在夕阳下,向我挥手告别……)【小结】在互联网教育中,需要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方式,摸索最合适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对课程研发的要求,又提上了一个新台阶。
3)网站、app与微信
网站的好处是,基于电脑,屏幕更大,输入大段内容更方便,对于用户需要边学习,边互动(或电脑记录)的场景,更适用。
app的好处是,基于移动工具端,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可以通过app记录用户使用习惯,用收集来的数据,来指导下一步工作。例如,发现用户在某个教学视频上,大多没有看完,可能说明这个课程质量较低,需要重点关注。
微信,好处是普及最广,基本不用担心用户没有。上课可以用为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同时,如果和用户交换了私人微信,也是和用户建立了手机端最亲密的联系,这点,是网站和app都做不到的。
微信群讲课,是一种入门门槛很低的网络授课方式(当然,讲好课,做大规模,难度也是很高的)【小结】各种工具,在现实使用中,各有特色,各有弊端,如何选择,或是综合多种,需要授课者对工具谙熟于心,并且有恰当的方式收集学员反馈,以探索更优模式。
4)纯线下、线上模拟线下与纯线上相结合
纯线下,纯线上,不赘述。
线上模拟线下,混沌演习社的app,新上的功能,观看直播的同学,可以对老师在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互动。选择的结果,会自动统计到后台,显示在授课现场大屏幕上。这是一个有趣的功能。只可惜,答对也没有什么奖励。不给积分,也可以来个全屏撒花吧。
【小结】教学组织模式,也是互联网化重要的一环。在传统培训中,往往仅仅需要关注租什么样的场地,如何安排好报到、用餐、住宿等环节的模式,在现在有了更高的要求。
5)课程现场互动
在课程现场互动方面,传统思维认为,指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现在“去中心化”的交流结构,让人们已经不满足围绕中心的模式。在这一块,在B站的一些历史、军事、科幻类型电影,或纪录片的观看体验上,已经看到观众创造内容,观众互相互动,以达到内容发布者没有预料到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热烈讨论。
虽然《暴走大事件》是个逗B节目,但是在某些话题上,弹幕中的信息量甚至不逊于“知乎”,让人惊叹B站网友的卧虎藏龙另外,在某些更熟悉现在移动互联网语言模式的自媒体节目,也看到在内容设计上,有意留下“不完全内容的话题”,引发观众的现场互动。
这种符合现在年青人观看习惯的模式,未来很可能在高管培训上,成为现场互动、或课后互动的良好模式。
【小结】互动模式,在现场、直播、录播回放的不同场景下,需要有不同的设计,并且能够互相打通。这块阵地,“UBC”(用户创造内容)是一个金矿。但是如何发现用户中的潜力小V?是官方引导,还是草根投票?小V们处于什么地位?引导到什么功能?利弊?是个大课题。
6)跨境教育
今年大火的VIPKID,是利用互联网无国界的特点,将身在本国的英美人,与中国学习口语的儿童,通过互联网工具链接起来,比起以前线下英语教育,需要在现实中,身边找一个老外,供给方充足了太多。
地铁到处都是这个广告几乎可以断定,这种模式会应用在高管培训上,以后各位斯坦福的大师,要来中国捞金,连机票都可以省下了。
【小结】在以前,国内高管培训三大师资流派:院校派,江湖派,企业高管派,未来可能会有迅速崛起的一派,是海外直播派??
综上,我认为,在以前,高管教育的核心是老师。
一个有丰富管理经验,一流授课能力的老师,在加上合适的机构助力,会成为培训行业的明星老师。
而未来,能够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熟练选择并操作各种表现形式和工具(直播录播组合?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组合?工具和平台组合?线上线下活动组合?课上课后互动设计与推动?……),才能够在行业制胜。
这些要求,已远远超过对一个能人个人能力的要求,而更像是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
虽然,另一方面,在对外的宣传上,我认为未来仍然会以“名师个人IP”为核心宣传,是一个主流选择。
中国人骨子里对于“名师”“名医”的崇拜,延续几千年,到今天仍然是主流变化正在发生,未来已经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悄悄地长大。
最后,补充一下最近的数据(虽然我对于这个能找到的数据,有小小疑惑)。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企业管理培训市 场的垂直结构来看,占中国企业数量 99.80%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占整个企业管理培训市场总量 的 96.10%。尽管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培训方面的投入远高于中小企业,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 众多,其需求仍然占据市场的绝对主体。中国企业管理培训 2016 年市场规模超 2200 亿元,增长率超 20%。
美国企业管理培训 62%在企业内部进行,38%的培训则由社会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承担。 而在中国,由于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欠缺等原因,高达 70%的中小企业更趋向将培训整体外包 给专业培训机构。
中国企业管理培训 2016 年市场规模超 2200 亿元,增长率超 20%
网友评论
对用户习惯改变产品功能模式分析的好有道理。
目标用户人群这块,我的理解是以前的高管培训专注于高管人群,而如逻辑思维 吴晓波频道 混沌研习社定位更倾向于向往成为高管的泛高管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