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像工程师那样……(搭支架)》是一节小学科学课。这节课是“做中学”的样例,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制作书架的任务。整节课氛围融洽,学生们从想象开始,经历反思、分享与创造,然后再开始新的想象,不断完成创造性学习螺旋。
但今天,我想从两个不同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写一写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
1.课堂上为什么要进行学生展示呢?
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我们常常会给学生留一段展示时间。首先,我们应该先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我认真想了想,大概有五点原因:①了解并掌握小组的学习情况,②促进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③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④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⑤为其他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促进思维碰撞。
这节课有两处采用了学生展示的方式。第一处是课始,老师邀请主动举手的两个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交流上节课画出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则注意倾听、补充观点、提出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图。很显然,老师的目的主要是⑤。既然是为了启发思考,而且课前老师已经看到了不同小组的设计方案,那么,老师是不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呢?在展示过程中,后面的小组更多地来说一说自己与前面小组的不同之处呢?只有差异才会更多地打破思维的平衡,从而发现更有价值的想法。第二处是课尾,老师邀请成功的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制作出来的书架。我想,老师的主要目的应该是③和⑤。一方面,为成功的小组提供展示的机会与平台,与同学们分享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同学提供改进思路。既然是展示平台,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到台前来展示呢?就算是暂时失败的也没关系,可以借由实物直观地分享“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其实,只要是课堂上的学生展示,①②与③也会教师的目的。要了解与掌握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那么,我们可能要留够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分享与展示。如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那么则可以采用随机挑组、随机挑人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而对于提高学生的公众场合的表达力,教师则应该给予明确的表达要求:比如两人或多人上台,如何轮流发表?需要多大的音量?面朝何处?如何在互动电视上边标记、边发言?等等。当然,对于其他倾听的学生也要有相应的明确要求。
只有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需要学生展示”,才能让这个环节变得更有效果,也更有意义。
2.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老师该做什么?
这节课里,有18分钟是属于小组活动的时间。对于制作书架这个任务而言,时间还略显不足,但若换到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来说,老师还是给了相对长的时间来开展小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很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也再不断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方案。而我在想的是,这段时间里,老师应该做什么?
我们可以先回忆一下自己课堂里的景象,可能会做这么几件事:①走到各小组中观察活动情况,②对有困难或参与度不高的小组进行指导,③与个别小组私下交流,④统一回应共性的问题,⑤拍照学习过程。
从视频上来看,这18分钟时间里,老师在教室里不停转着圈,这五件事基本都有所涉及。但我也发现,老师在每个小组身旁的停留时间都非常短暂,所以应该都无法很深入、完整地观察与参与。这也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状况。事实上,在主科课堂的教学里,小组活动的时间通常会更短暂,而很多老师只是随意地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实际上并不利于我们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
那么,老师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更有效?
《终身幼儿园》里说,好的老师需要扮演4种角色才能帮助学生学习,好的老师和辅导员会在催化剂、顾问、连接者和协作者这4种角色之间自如地切换。我想,这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若是先通过反馈器获得学习数据,再展开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直接去到错误率较高的小组,对他们给予一定的提示与建议,帮助他们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思考的方向。如果是多元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去到选择完全相同的小组里,提出观点或立场相反的新问题,促进他们的探索和反思。如果小组活动时只有一个学生占据了主角,教师则可以变身“连接者”,让发言者与其他学生连接起来,引导小组内部形成有效对话。若是有的小组无法展开活动,教师就可以主动参加到小组活动中,协助他们一起来参与。不过,正如刚才前面提到的,每一节课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能无法深度参与每一个小组活动,这时也就更考验教师的智慧。教师要通过观察、数据与经验,选择扮演合适的角色,推动小组活动真实有效地开展。而在每一节课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们会逐步收获更多的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很多时候,别人的课就像一面镜子,会很清晰地照见自己的问题。先写下一点琐碎的思考,为了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