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年的春节,对朋友桔子而言,就是一个噩梦。
她的丈夫一个人回苏州老家过年去了,连招呼都没打。高考在即的儿子则从放假后,天天在外面打游戏,大年三十那天,直接玩起了失踪,急得桔子到处打听他的下落。
想起来也真难过,别人家过年其乐融融,全家团圆,她的家却支离破碎,桔子伤心得哭肿了双眼。
好在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儿子的下落,人没事也算放了心,可当她叫儿子回家过年时,儿子却死活不肯,并扬言,若再逼他回家,就出走再也不回去了。气得桔子浑身发抖。
听老师说,这孩子进入高三后成绩直线下降,还经常逃课,打群架,老师说他一句,他立马怼了回去:“我就这样,谁也别管我”,俨然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桔子声撕力竭地向我哭诉道:他的父亲已经是没得救了,如今儿子也变成这样,这叫我怎么活啊……
作为知情人,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可心里也再明白不过,这一切都是她亲手种下的苦果。
02
曾经,她也有个美满幸福的家,老公虽然能力不强,但老实顾家,儿子乖巧懂事,成绩也相当不错。可渐渐的,我发现桔子出现了很强的攀比心理,经常拿自己老公和其他男人比,骂老公不成器,或是当着儿子的面吵得天翻地覆,慢慢的,老公不愿回家了。
后来,觉得老公指望不上,她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只要儿子考得不好,她便会大发雷霆,边哭边哀嚎,“你怎么这么没用,再这样下去,只会跟你不争气的爹一样,一事无成。
”开始,孩子会默不作声,吧嗒吧嗒掉眼泪,可日子久了,干脆摔门而去。 她不知,不断地操控孩子,在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挖苦他,只会彻底毁灭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越发让他感到前途迷茫,孤立无援。这不仅会让他变得自卑和自暴自弃,更可怕的是,会扼杀他拥有幸福的能力。
俞敏洪曾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而幸福的能力,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而这是在无论哪本教科书上,都学不到的奥秘,因为只有父母和家庭,才能给予这种幸福。
03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说一个身边的故事。
年前,乡下的表哥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村里的乡亲无不羡慕地对姨妈说:你们家这孩子,真是争气,三十岁刚出头就当上了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如今又买了价值百万的房子,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
姨妈听了这话,频频点头,眼里却涌出了泪,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切幸福的到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表哥家曾经过得非常清苦。
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去姨妈家做客,表哥总是穿着满身补丁的衣服坐在矮板凳上写作业,家里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 虽然条件艰苦,可姨妈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常常对表哥说:好好读书,一切往前看,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后来,表哥凭借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父母的鼓励下考上了研究生,最后进入了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工作。 初入社会的那几年,确实难。
没有背景,没有靠山,人的拜高踩低在哪都是一样,同事们常常欺负他,排挤他,脏活累活全都派给他。 可从小培养出一股韧劲的表哥却很乐观地对待一切。
面对不公与困难,他总是对自己说,这没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久,凭借工作中出色的表现和谦逊的做人态度,他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当上了部门主管。
从此表哥更加努力地工作,每个假期或休息日,从不休息,终于在拼搏的第七个年头,挤身公司高层管理职位,年薪近百万。 如今,他已然算得上一个成功人士,可走在街上,依然是看见一个漂亮的杯子,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孩子”。
你看,这就是宝贵的幸福能力,往大了说,是具备超凡的抗挫能力;往小了说,是身边的一草一木,寻常的一蔬一饭,皆能感知幸福的所在。
有幸福能力的人,内心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是不会遭遇黑暗迷茫,而是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太阳,任何时候都能引领自己走向光明。
04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培养出有幸福能力的孩子呢?
第一: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 影片《茜茜公主》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茜茜充满欢乐的家。她的父亲是个特别自由乐观的人,平日喜欢聚会、交友、钓鱼和打猎。
茜茜公主深受父亲影响,喜欢骑马,也喜欢亲近大自然。外出打猎时父亲告诉她,生活中有任何的难过就到大自然去,看看树,听听花儿的声音,难过的事情就被抛到脑后了。
童年家庭里的欢乐让茜茜成长为一个乐观、纯真、有思想的女孩,自由奔放的灵魂让她浑身上下散发着美丽的光芒,最终她赢得了奥地利国王的青睐,成全了自己的幸福。
第二:认同和鼓励孩子。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消极的刻薄鬼和一个积极的好朋友,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和他们中的哪一个更亲近。
消极的刻薄鬼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内在苛评者”,它表现为总是持续不断给我们负面的声音:“你能行吗?”,“你不可能做得到,何必去试?”,“你总是会搞砸的!”……
明智的父母应该懂得引导孩子的内心去亲近那个积极宽容、总是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的好朋友。
而对自身认同度越高,随着孩子的成长和阅历增长,对他人的接纳度也会越来越宽广,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第三: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德国思想家舍勒在《德行的复苏》中说:“中魔似的注目自己价值的自我骄傲者,必然栖泊于黑暗和冥暗之中。” 一个不具感恩意识而自鸣得意的人,一定会四处碰壁而看不到光明。
舍勒这句话回答了,为什么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因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常具有谦卑之德,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德行不够,不配享受别人或社会的给予。
于是,愈加地感恩与满足,所以总处在别人为他营造的幸福感之中。
因此,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是德性的培养,而道德感的增强必将成就自己,获得幸福。
05
曾经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深以为然。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将平凡琐碎的生活过得温暖而丰盈。
真正拥有幸福能力的人不泯然于众,只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欣然向前。 毕淑敏曾说: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
从小给孩子浇灌幸福的能力,长大了,心里会有一片绿洲,让孩子疲惫的时候进来歇歇脚,增加内心的能量。 而这种能量往往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把诅咒变成馈赠,可以把挫折当成奖赏,更可以把苦难变成生命的丰盛,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
人这辈子,我们可以不成功,可以不富有,但至少应该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让他能感知生命的点滴,在过程中迎接幸福的体验,就像春天的明媚,夏日的骄阳,秋天的落叶与飞舞的冬雪,一切都是自然又美好的事情。
或许,这才是蕴藏在生命中幸福的真正涵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