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梅庐往事26(3)

作者: 梅庐_黄碧琴 | 来源:发表于2017-12-11 11:18 被阅读513次

26.尾声(3)

a. 伟弟的书法绘画文章作品展

解放前夕,父亲离家赴台时,伟弟才襁褓中三个月。年年当班长的他小学毕业时因父亲关系没有考上初中,回乡务农,小小年纪曾跟藩兄外出闽北山区,住草寮,挑土抬石砌墙筑坝学石匠,尝尽苦头;

喜在他从小就爱读书写字和绘画。家居偏僻乡下无人指点迷津,全凭自己刻苦钻研,临摹字帖绘本。劳作之余,奋笔疾书,孜孜追求,日有所进,月有所长;

从一个不知宣纸为何物的懵懂少年,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公社文化站干部、调任县文联秘书长职务,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成为一名乡土写实书画家。

曾任县摄影家协会会长、县政协委员、县旅台乡亲联谊会副会长,曾到马来西亚砂罗越办书画展。

连载 梅庐往事26(3)

2006年11月被授予中国艺术楷模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福建闽江书画院专业书画、福建省摄协会员、 华夏印会会员……

他成年后,除了两次拜访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舞美设计师刘子崇先生,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並数次书信指点,得以提高书画的基本技巧外,其余全靠他自己刻苦自学。

(附:伟弟的书法美术作品)

连载 梅庐往事26(3)

(早年作品)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名闻遐迩的家乡茶口粉干手工作坊)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伟弟在绘画之余也写了不少的文章,摘其中一文:

侃 酒

黄斐伟

友人开了一家酒店,叫我写两幅书法条幅挂在餐厅,以点缀风雅。既是酒店就得写与酒有关的诗文格言,既能助酒兴又切合时宜。

推敲再三,决定选名句“酒能成事,酒能误事,不可不饮,不可太饮”,该句文字浅显易懂却寓意深长,本以为此句最适合酒楼之风雅。

友人读罢,却不以为然,认为不过瘾,不能刺激客人多喝酒,酒店只有助人多饮酒才是。说应该写“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太白斗酒诗百篇,皇帝封臣为酒仙”等,才会增强气氛,激兴客人饮酒豪情。

我觉不妥,又念了一句“盘中餐粒粒辛苦弃之可惜,杯內酒口口香甜量力而行”,解释道:这有提醒客人粒米来之不易,应知爱惜,恒念物力维艰,勿要暴殄天物,又可提醒客人注意酒量,注意健康。

这本是很贴切的对联,可友人还是不满意,他说:“开饭店就是要人多吃饭多喝酒,酒足饭饱,钞票凭我算。”

这样的“风雅”令我愕然,无从下手。这样办酒店的宗旨不是亵渎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酒文化吗?

中国的酒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留下许多赞颂酒文化的诗篇。《水浒传》里煮酒论英雄的封建时代,景阳冈打起酒招牌来也不过据实道来“三碗不过岗”,这广告既点出了酒的质量,又提醒人不可多饮,多饮了就不能过岗,读之品之令人拍案叫绝。

然而时至今日,酒广告、酒招牌、酒书法条幅却成了店老板催人、助人、促人狂喝滥饮的吆喝招数,有的地方习俗有酒必痛饮,饮则划酒令、转盘子、出点子、拨调羹,俱在促人多饮酒;

以至整个酒厅都是闹哄哄的,说什么“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焖”;“能喝是英雄,不喝为狗熊”;

甚至以“瓶插”显本领,就是把整瓶酒倒入口中,一口气喝完。尽管有的人已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肚子鼓得像八戒,还是不服输,抠了吐,吐了喝,以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本色”。

这种现象实在难以恭维。众所周知,人的酒量都有限度,喝了过量的酒就会伤身,年轻力壮时尚可应付,然而这简直是对身体健康的一种透支。

其实,酒作为礼节性的饮品,家中来客,朋友相聚,喜庆宴请,节假日家庭聚会,没有酒,客人不够放松,谈兴不够浓烈,酒宴逊色。

所谓酒能助兴,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酒的缘故吧。一旦酒过三巡,大家随意,整个酒宴氛围处在融洽之中,令人轻松愉悦,但如果劝酒不停,以喝醉对方为盛意,其结果不是喝得烂醉如泥,就是满座杯盘狼藉,酒倒满地,客人摸着肚子,打着酒嗝,带着一副狼狈相而去,这又咋谈得上酒文化的文明呢?

还有许多地方随着喝酒的无节制,与酒有关的陋习也随之而来,喜庆发红贴,纳红包不断升级,几十元,上百元,几百元,上千元……俗话说“先是人情后是债”,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此等陋习何时了。

遇有喜庆之事,宴请亲朋好友相聚以示庆贺,本是无可非议,也是应该的。客人前来祝贺,或唱歌,或跳舞,或吹拉弹唱,或打牌,或聊天;

一些平日工作较忙碌的亲戚朋友借此机会或谈家事、时事、公家事,或谈商海弄潮、事业升迁,确实不失为一个放松自己的绝好机会。但在酒宴中,应提倡随量而饮,创造一个自由祥和、轻松愉快的气氛。席罢宾主握手言别,就算宴席圆满结束,这难道不是很好的酒会吗?

b.  我的蹒跚文学路

因社会关系复杂,我1963年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回乡务农,时而去小学代课,在县统战部关心与推荐下,于71年参加教育工作。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舞文弄墨。在歪歪扭扭的蹒跚学步的文学路上摸爬滚打。相继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大大小小二十几篇拙文。

《天道酬勤》(福建日报),《在生活情景中拾取鲜活的词语》、《谈谈我的低年级写字教学》(福建教育),散文《教师一一母亲》(福州晚报)、《把微笑留给婆婆》(福州晚报“妈妈.坐月子”征文),《钓鱼》(江西《教师博览《》),《低年级写话训练一得》(上海  《小学语文教师》),《渔乡小曲》、《雨过天晴》(省儿童刊物“小火炬”),《字形巧变化》(陕西幼儿导报),《该放弃时就放弃》(海峡姐妹),《烛光作证》(福州家园)……《采蘑菇》、《摘椎果》、《吃在艰难岁月》、《难忘露天电影》《台湾行》等文章(刊登家乡《梅城报》)……

连载 梅庐往事26(3)

《教师博览》钓鱼

连载 梅庐往事26(3)

《福建日报》: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1991.3月开全县小学写字公开课,五年级(四班)学生的书法作品展,“六一”儿童节被评为校书画优秀班级,许多学生到中学后因为字写得好都担任宣传委员)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踊跃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征文比赛,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曾获得全县中青年语文教师业务比武第一名,小语五项基本功训练全优,后来被评为小语高级教师……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连载 梅庐往事26(3)

硬笔练习

两年前,在孩子的推荐与鼓励下,我有幸认识了简书,并一下就喜欢上这个为平民百姓大门敞开,门槛低就的平台。

现在我已养成每天必看每天必写的好习惯。近两年在简书上陆续写了六十多篇二十万字左右的文章,单《梅庐往事》连载小说就达13万6千5百多字。

由于年纪大了对简书的网络技术功能一知半解,以前根本不懂得如何去互动,去结识简友,所以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率不怎么高,可我不灰心丧气,不气馁。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专心致志地去喜欢去写作,心中无愧。

c.尾声

在母亲的三个孩子中,我的天赋异禀最差,因为是女孩子,带给她的烦恼与不快也最多。

结婚后又忙于生孩上班,虽说大病没有可小病常常有;以前工资不高,后来两个孩子上高中大学,家中又建房,经济不充裕,都想来日方长,待以后经济好转了再常点去看望孝顺仅一河之隔的生病的母亲(后来兄弟也从乡下搬到县城新家来)。

直到有一天午后,侄儿匆匆跑来说奶奶突然间不行了。我立马跑到母亲家,急切地拉着她的手,大声呼喊:“阿姆,阿姆,您怎么了?您到底怎么了?您不要走……”手是温热的,可脸色黑紫,似乎是听到女儿我的呼唤,紧闭的双唇只微微动了一下,睫毛跳了跳,却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不一会儿,脸色渐渐变白。听保姆说中午有喝了一点白酒,在她的搀扶下去爬楼梯,结果爬了几层只听“哎哟”一声就屈身不行了,几个人连忙把她抬到床上,医生说是脑溢血;

这时刻我才知道我将永远失去母亲了,千辛万苦拉扯我们成长的苦命的母亲与我们就要阴阳两隔,从此不再相见,我不禁噗通一声扑倒床前,不停地摇晃着母亲渐渐冰凉的身躯,放声大哭……

平时总想来日方长,来日方长,而此时“子欲养而亲不待”,内疚感像把挫刀一下一下地戳得我心痛……

我那苦命的母亲,如果有来生,不孝女,我,一定要做一个乖乖女,好好伺候您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母亲,您一路走好!

父亲一走四十五年没有回家。在缺失父爱的我们兄妹弟仨靠着自觉与努力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以及下一辈七个孩子们(都是大学生)骄人的成绩和光明无量的前途,是跟祖国的进步和繁荣昌盛所分不开的;

我们的后半生与年轻的孩子们有幸走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在这个幸福的百花园中努力耕耘,尽情地施展我们的才能;

虽然我们前半生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可跟那些为了民族解放祖国的富强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先躯们比起来,那简直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要是在天有灵,远在天堂的父母亲看到他们的子孙们个个聪明能干,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一定会为我们感到欣慰!

连载 梅庐往事26(3)

父亲36岁离家,遥望海峡四十五年,81岁驾鹤西去,他当年亲笔题的《梅庐》二字,仍清晰可见。(伟弟不时给模糊的字迹描摹。)

有两百年历史的“梅庐”依然屹立不倒。作为黄氏龙峰的后代,梅庐的子孙,我们的晚辈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而这一切都与我们的祖国息息相关。

至今我家在台亲人还有几十人,有婶婶、亦母、堂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子孙……

我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亲人喜庆欢聚一堂,以叙天伦之乐!

附: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梅庐往事》全文终。2017.12.11

相关文章

  • 连载 梅庐往事26(3)

    26.尾声(3) a. 伟弟的书法绘画文章作品展 解放前夕,父亲离家赴台时,伟弟才襁褓中三个月。年年当班长的他小学...

  • 连载《梅庐往事》二十.

    二十.人各有命 都说人各有命,富贵贫贱,天注定。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也许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

  • 梅庐往事(连载合集)

    一 深夜出走 二 南洋归来 三 逼婚 四 出嫁 五 八抬大轿 六 拜堂成亲 七 贞洁牌匾 八 骗婚 九 二娘回家 ...

  • 连载《梅庐往事》十三.

    十三.夜里挑灯 1.上夜校扫盲 解放初期,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扫盲运动,俗称办夜校。 那时,母亲白天跟着互...

  • 连载《梅庐往事》十一.

    十一. 二娘回娘家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自从那个夜里父亲没说一句话匆匆离家出走,当了...

  • 连载《梅庐往事》十二.

    十二.独撑一片天 1.搬运工 二娘携儿女走了,家里清净了许多,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的流逝,在渴盼和期待中我们...

  • 连载《梅庐往事》十四.

    十四. “火要虚心,人要实心。” 我叫阿花,小时候长得很瘦弱, 下巴尖尖的,身子板薄薄的,头发枯黄稀疏,扎着两条羊...

  • 连载《梅庐往事》十五.

    十五.夜半碓(dui)米 以前农村没有粮食加工厂,没有碾米机,家家户户吃的大米都得自己弄。 先是把晒干的谷子倒到“...

  • 连载 《梅庐往事》十七.

    十七.大跃进二、三事 1.大炼钢铁 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大炼钢铁运动,那时我在小学念三年级。 每次...

  • 连载《梅庐往事》十六.

    十六.不忘童真 1.做游戏 我们小时候,唯一的亲人母亲白天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下地干活,无暇顾及我们。三个半大不小的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 梅庐往事26(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qi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