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照镜子时,希望自己有另一个体型,那不是真的你,你只是想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当你说,我有这些,我没有那些。我会说:那又如何?我不在乎!”——尼克.胡哲

01、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报道,英国一个温暖有爱的孩子,名叫Camden,是一个先天残疾的孩子,先天没有四肢,今年3岁了,虽然没手没脚,他会用短短的手臂喝水,吃饭,读书,绘画......
他甚至能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弟弟的奶嘴儿掉了,他用身体配合嘴把奶嘴儿送到弟弟的嘴里,这段视频发到网上,引起网友们疯狂浏览转发,这个温暖有爱的小男孩用他天使般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
除了身体上的残疾,我看不到他与其他的孩子有任何区别,反而我看到了超越正常孩子的乐观和自信。这纯净而阳光的笑容,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02、
微信公众号后台有个年轻的姑娘给我留言,
老师,我小时候大腿遭受一次意外烫伤,痊愈后腿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的疤痕,我觉得非常的自卑,从来不敢穿膝盖之上的裙子或裤子,怕伤疤露出来被别人指指点点或耻笑。
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她不敢跟男生接触,遇到喜欢的人也不敢表白,生怕被他们看到腿上伤疤而嫌弃她。
最近有一个男生喜欢上了她,女孩对男孩的印象也不错,可是因为伤疤的问题,她异常的焦虑,甚至跑到医院咨询手术祛疤,由于她的疤痕太深,医生不建议做这样的手术,因为手术过程长比较痛苦,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得知这个消息,她更焦虑了,没办法她向我求助。
看了那个姑娘的留言,我感慨万分,跟前面的小男孩相比,她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至少她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体魄,除了身体上的小瑕疵,跟正常人无异。
可是跟那个阳光灿烂的小男孩相比,她却生活得如此自卑如此痛苦。
03、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自卑感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一种心理情绪,成年阶段的自卑感也是由儿童期养成的某种心态习惯。
幼年时期来自父母的爱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婴幼儿时期抱持感

从英国小男孩Camden的经历中,不难看到他的父母给予他的爱的滋养。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幼儿时期,抱持感不满足的孩子,内心会产生不安全感,成年之后,安全感的匮乏会衍生出对自我怀疑不信任和自卑。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婴幼儿时期抚触抱持对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童年时期的认同感
还记得那个长着小鸡脚的尼克.胡哲吧?一个天生没有手没有脚却自信得放光的人。这个影响全世界的励志演说家,他的成长经历跟父母的关爱密不可分。

1982年12月4日,胡哲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只有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鸡脚。尽管身体残疾,但父母并没有放弃对他。
胡哲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护士。他们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爱他培养他,在他六岁时,父亲教他如何用身体仅有的“小鸡脚”打字。而母亲则为他特制了一个塑料装置,好让他学会“握笔”写字。八岁时,胡哲的父母把他送入小学。
你小时候又没有过,因为父母总是拿你跟别人的孩子比较时,倍感挫败。
幼年时期父母的陪伴

我询问了给我留言那个女孩子的经历,她的原生家庭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她还有一个姐姐,父母为了再生一胎男娃,双双离开家去别的城市打工,把她和姐姐都给了年迈的奶奶,一年勉强能见到父母一面,三岁时她调皮上桌子玩,结果打翻了暖水瓶,一壶热水浇在了腿上。
女孩的自卑感与童年父母关爱的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
04、
幼年时期由父母爱缺失所带来的自卑感,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在潜意识里,缺失的爱变成内心深处的“不值得爱”。
许多人试图用努力变得更优秀来拯救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却发现优秀并不能治愈自卑,反而是越优秀越惶恐自己不优秀。
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他说:“无论一个人看上去是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自卑与惶恐和别人实质上都无两样。
换句话说,优秀并不能化解你的自卑,化解自卑的唯一出路只有自我认同,让自己相信自己“值得爱”。
因为自我认同,尼克能够克服身体上巨大的缺陷,对着全世界高呼,“人生不设限”,“没手没脚没烦恼”,
因为自我认同,出身卑微的女家庭教师简爱,可以对傲慢的男主人说,“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打败自卑的这把钥匙,从来不在别人身上,也不在客观的物质上面。哪怕再多的异性喜欢你,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再多的人称赞你,你变得再优秀,也依旧会自卑,所有的一切人事都不能根治你的自卑,除了你自己。
好好抱抱那个没有被完整地爱过的自己,哪怕没被好好爱过,好好对待过,也不代表你不值得被爱。你要相信,自己就是最值得被爱的,这才是彻底化解自卑的唯一做法。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6天
网友评论
阿冰你在好几个故事都谈到了幼年时期来自父母的爱和抱持,这多少让我有些惭愧,我无法长期陪在孩子身边,这多少会造成一些爱的缺失,这点我无法否认。但我有些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不谈有身体残疾的人。在中国古代抱持应当是比较少的,但我不知道因为这个原因让多少孩子产生了缺失感亦或自卑感,从前的人们对这个没有什么关注,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可靠的数据,基本上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现代,但我觉得人的很多心理都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具体点就是容易受影响或者是因为自己主观去和其它东西做对比(我说的这个没有根据,完全是我臆想)。所以为什么现在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呢?因为人心都越来越脆弱了,正因为内心过于脆弱所以容易受环境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样缺失了一些爱怎么办呢?人都长大了,有些没有拥有过的东西,也很难再有机会去拥有,难道就一直缺失吗?其实太把它当回事就会一直缺失,有些爱,并非要一直陪在一起,古代有多少王侯将相子弟,亦或是草根起步的英雄,可以说,听他们成功的故事,我没有听到过多少讲父母的陪伴的。我本人小时候我父母也外出务工,我小时候我们那有很多留守儿童,现在也是,但我们都很健康的成长了,没听说有谁总哭哭啼啼的,大家也没说过谁谁谁有多坚强,因为在我们看来那是很正常的事,自强无需多说,这就是我们从小不用大人教的事情,当然,这不一定好。
阿冰,抱歉,我可能说的与你的主题有些背道而驰了,因为这对于我来说很正常,很多城市里有好手好脚又衣食无忧的孩子,他们的自卑,大多数来自于人本能的退化,饱暖思淫欲,就想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把他们丢到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去生活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忘记自卑了。
对于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我只能说:孩子,你还有心思在那自卑啊?为什么不自强呢?自强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人啊,自卑者别人看你的眼光大多数是怜悯啊!你要哪一样?
对于不幸残疾的人自卑者我想说:你听过司马迁的事迹吗?他为了梦想甘愿残疾,但他以残疾之身却完成了常人难以超越的功绩。
纯手机打的,错别字见谅!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临界冰(linjiebing_chang),免费测试你的自卑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