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唐诗(24)

作者: 清平巷1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22:15 被阅读79次
    夜读·唐诗(24)

          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在夔州,游江陵、归州,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作《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吟咏古迹,追思先贤,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夜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学杜子美思古抚今,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望乡诗人庾信。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恰似当年遭遇“侯景之乱”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的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庾信早杜甫二百年,历南朝梁武帝至隋文帝初。是六朝骈文的集大成者,对初唐四杰及李白、杜甫等都有影响。他的诗文以四十二岁为界,前后风格迥异:前半生做的多是应制文章,繁缛华丽,辞藻堆砌;后半生却是真情实感,羁旅情怀,境界开阔,苍凉沉郁。

          庾信与杜甫,一个有“赋史”之称的《哀江南赋》,一个的诗歌有“诗史”之称。庾信对杜甫的影响不言而喻。明人杨慎评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第二首诗咏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的诗。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至于曲解。这是宋玉可悲哀处,也是杜甫最为伤心处。

          宋玉,战国时期鄢(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屈原弟子。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著《九辩》,与屈原的《离骚》堪称楚辞中的双璧,可见其文学史上地位。

        《九辩》开古今文人悲秋文化先河,“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的一声哀叹,萧瑟之秋风便在中国文坛刮了二千年而不息。杜甫一生也是悲愁多病,报国无路,心境与宋玉相似。杜甫面对萧萧秋风,思念起先贤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不管是宋玉的纵横才气,还是他的风流逸志,抑或他的儒雅气质,杜甫都奉为楷模称为老师而以尊崇。

          第三首借咏昭君村感怀王昭君而作。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更突出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思。读来仿佛看到了一幅荒郊大漠,昭君抱琴独奏的凄婉图画。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已流传千古,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杜甫将王昭君的美貌得不到汉元帝的赏识比喻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皇家赏识,生发怀才不遇的忧思。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追昔抚今,深为自己与肃宗之 “不一体” 而遗憾。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第五首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东汉时期的琅邪阳都。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三国志》等记载,诸葛亮是拥有治国理政之才的政治家,是治军有方但奇谋不足的军事家,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文人。国学宗师钱穆有言:“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杜甫对诸葛孔明的崇拜之情贯穿他的诗歌,一生中竟有二十余首诗吟咏或者提及到诸葛亮。除了这首《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外,还有比如《蜀相》、《八阵图》、《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古柏行》、《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绝句》、《阁夜》等。杜甫的那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对于今人来说应该是熟悉的,被后生罗贯中收录到了《三国演义》里,成了诸葛亮的人生写照。

          周作人先生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载道是杜甫骨子里的东西,他是一个终生服膺儒术的人,“奉儒守官”是他世代相传的家庭传统,他对先秦儒家的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在早年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远大理想,以后虽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由于在封建时代里实行仁政必须通过君主的途径,所以杜甫对明君寄予极大的希望,这是他的忠君思想的本源。

          对于杜甫来讲,忠君成了一种信仰,载道成了一种政治情怀,这或许也是专制国家知识阶层的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唐诗(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tl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