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昨晚没睡好。
首先,小兴奋。
《银翼杀手2049》,真是久违的一部科幻大片。深夜走出电影院,头脑却无法摆脱那个惊悚又奇特的末世未来。
其次,小郁闷。
到家一翻银翼的数据……啥,怎么和Sir的感觉是两个极端啊!
票房这么低,口碑还这么烂。
搞什么啊?
比起银翼的科幻故事,它的各项数据才是真科幻。
昨天三部电影同日上映,它总票房最低,上座率最低。
数据来自猫眼电影
今天更惨……蛋啊。
被《全球风暴》甩出近三倍,被上映9天的《王牌特工》轻松碾压,仅勉强超过上映一个月的《羞羞的铁拳》。
《银翼》成本1.5亿美元,《全球风暴》1.2亿,妥妥都是大片,票房天差地别。
Sir当然不是说其他几部不好,因为除了《全球风暴》还没看,《特工》和《铁拳》,都是值回票价的。
还别说中国观众不迷科幻。
就算在科幻基础更好的北美地区,票房也不好。
北美上映时,片方估计首周末票房在5000万左右,实际只有3000万。
今天,距离北美上映已经过去20天。
目前,本土总绩停留在7700万,全球总票房1.9亿。
制片,加上宣发各种费用……才刚刚回本。
票房低,其实是有一些规律的,之前Sir也预见到了——
比如,时长太长。
原片163分钟,大陆版162分钟,看一场要花3小时。这对周末时间比金子还贵的上班族来说,是考验。
再比如,观影门槛高。
原作虽在多年以后封神,是科幻界的神作,但主题太深,风格太沉,始终与大众娱乐口味背道而驰。
前几天说过,它绝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电影。
所以票房低,也不意外吧。
但......怎么口碑也烂到匪夷所思呢?
哪怕再不感冒《银翼》的观众,恐怕也无法想象:
这部片的口碑,甚至低于前段时间被全网批斗的国产烂片——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揉揉眼睛,看清楚,这口碑不是发生在影迷聚集地的豆瓣,而是相对代表普通观众心声的猫眼(猫眼需要购票后才能评分)。
《银翼杀手2049》评分6.6。《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评分7.5。
这0.9的差距,Sir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是水军?可能有。
但更多地浏览了观众短评后,Sir发现其中大部分差评,真的来自大众。
差评有三种:
剧情拖沓,太慢太长好想睡;
打斗少没激情,好闷好想睡;
看不懂,好复杂好想睡。
嗯,看来《银翼杀手2049》的确解决了很多人的失眠困扰。
慢、闷、复杂晦涩,观众说的这些,Sir理解。
但仅凭这些,就能给它低分吗?就该让它成为一部垫底烂片吗?
就是只看画面,抱歉,Sir也无法同意。
《银翼杀手2049》到底慢不慢?
说实话,确实。
对话,慢。
电影开头,新一代的银翼杀手,K,去执行一次猎杀任务。
猎人和猎物一见面,不快快开打,先唠嗑。
还唠得慢条斯理。
行动,也慢。
电影后半段,K去找老一代银翼杀手,德卡德。
不说麻溜直奔目的地,在迷幻、空旷的广场,走了几分钟。
但慢,就是沉闷,就是叙事拖沓吗?
导演丹尼斯,之前的作品也慢。
他在之前的采访中,多少说过慢的原因:
我想尽可能的建立一种幽闭而紧张的环境氛围,仅在展示空间关系的时候展示脱离这种氛围……我希望能够站在一个冷静而客观的角度讲述故事——我更愿意“陈述”故事。
慢工出细活。慢,来自细。
对话慢,是为了冷静地“陈述”;
行动慢,是为了尽可能建立一种,幽闭而紧张的氛围。
而这些,都是让观众情绪能真正进入银翼世界的钥匙。
不能不提片中两个拉慢叙事节奏的情节。
虚拟人乔伊第一次显形,走到阳台,感受雨点打在身上。
复制人K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特殊”,站在雪中,让雪花融化在掌心。
正是这两处情节,用大自然的真实触感,让我们在虚拟人和复制人的身上,闻到人味,感受到共情。
《银》不是用一波波的戏剧爆点,浅显地击打你,而是靠陈述与制造氛围,慢慢让你真正置身于2049年的银翼地球,理解与你不一样的两种存在,复制人和虚拟人。
说完了慢,再说说《银翼杀手2049》的“闷”。
某种程度上,也闷。
常见科幻大片中那种五分钟一小爆,十分钟一大爆,《银》没有。
它的动作戏和火爆场面,预告片里几乎看完,没什么特殊的艺可以卖,没什么花俏的架子可以摆。
导演调侃自己的科幻作品,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一个和迈克尔·贝(《变形金刚》系列导演)的电影截然相反的奇怪野兽”。
(你可以顺便想想,为什么《变形金刚》越拍越难看,票房倒不怎么差。)
但闷,就不科幻了吗?
来看看那些好像“闷”的画面——
《银》没有无节制的视觉爆炸,取而代之的,是未来世界极具想象力与美感的描绘。
说实话,看到这幕Sir的心一抽,这种科技未来带来的冷冰冰的真实感,很到位。
雾霾笼罩下的拥挤都市,才不是某种无来由的审美风格,它启发了观众对于现实的环境、人口、生存压力的自觉联想。
再看看那些好像“闷”的对白——
我从没有杀过胎生的,因为胎生就是有灵魂的。
……
乔伊:4个符号组成了人类:A、G、C&T,而我只需要两个:1 和 0。
K:一半的符号,两倍的优雅。(大意)
说实话,这些句子够精确,一点不啰嗦,反而意味深长,很形象地探讨了复制人的存在。
导演此前,也拍过一部很“闷”的科幻——《降临》。
许多人不知道,在《降临》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中,外星人甚至根本没有到达地球。
但,这也没有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
小说作者,华裔作家特德·姜说:
对我来说,科幻作品的重点不是特效。
也不是什么正邪之争。
重点在于,借助带有思考性的情节来反观人类自身的境况。
一句话概括,《银》的科幻,不在于走肾,而在于过脑。
最后再讲讲“看不懂”。
就连Sir,也没有100%看懂了《银翼杀手2049》。
(Sir走出电影院,还和同伴聊,为什么反派复制人的眼里会多次出现眼泪?)
但看不懂的电影,就是在装逼吗?
有不少网友对电影中大树下刻的一行数字,一头雾水。
看不懂,是因为导演没有直白、即时地抛给你答案。
而是通过线索和画面,让观众主动思考、分析。
在Sir看来,这才是对智力的尊重。
还有不少网友,对电影后半段那个从黑暗中走出的女复制人,一脸懵逼。
电影中的德卡德看到她激动,电影外的个别影迷看到她更激动。
这种懵逼,其实是因为对前作了解不够。
这一幕,既可以说是对瑞秋这个角色,在《银翼杀手》出场的还原、致敬。
也可以说是再次勾起观众,对哈里森·福特这个垂垂老矣的角色身上携带的感情的一种提醒。
这其实是导演为数不多的一次煽情,只不过他的克制,很多观众觉得不够。
再顺便说说,煽到Sir的一个画面吧——
虚拟人女友,温柔体贴,但男主却一直无法全情投入,因为男主知道:
她再好,也是程序编的。
男主不信任她的感情,就像不信任自己的存在一样。
他俩相依为命,只因为他们都是人类眼中的“贱种”。
但她最后选择不保留拷贝跟男主逃亡,为她的“死”埋下了伏笔,消失前那一句匆匆的“我爱你”,估计只有半秒,男主连回答的时间都没有。
那这场戏闷吗?慢吗?
导演在不该闷的时候,绝对不闷。
这个画面看似简单没花巧,没什么花前月下的独特浪漫,却为她的短暂人生,做出了最动人的注解:
虚拟人也可以拥有高尚、无私的爱情,并不比人类逊色。
既走心,又过脑,尊重观众智力、原作情怀,而且认真地给你不忽悠的情感……
这样的《银》,怎么就成了装逼烂片?
它“慢”,因为这是不一样的故事,值得匹配不一样的叙事;
它“闷”,因为比起粗暴单一的套路,耐心铺陈的细节更能让观众获得逐步的、真实的代入。
Sir讨厌故弄玄虚的装逼。
但Sir更讨厌那种,“无知的无畏”——
就是将一切看不懂的东西,都粗暴地贴上“装逼”的标签。
这不是小题大做。我们不是没经历过那种年代,比起装逼,那才是真正阻挠人类进步的反动行为。
许多大片,之前不是没遇到过这种事。
国内最著名的,是姜文的《一步之遥》,如今的猫眼评分也只有5.3。
观众对姜文的隐晦、荒诞,愤怒之极。
姜文深知自己拍了一部“非主流”,也并没那么在乎观众的反应。
我一开始就抛弃安全感,要为安全感我就不拍《一步之遥》。如果是为了安全感,来这么评价电影,我觉得太可悲了。《一步之遥》就是我最好的电影......哪怕它只卖了一块钱,但是16亿人不喜欢,我也不在意。
但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姜文这种不管不顾的底气。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冯小刚身上。
当年《1942》投资4亿,前后准备近十年,结果赔本。
冯小刚心生歉意,于是匆忙拍了一部《私人订制》让华谊赚钱。
商业压力是更多导演无法回避的。
一次粗暴的评分,就换来了冯小刚一次浅薄的表达。
这是观众真正想要的结果吗?
为什么很多人去看听不懂的歌剧、看不懂的话剧、沉闷的古典音乐会,却不说人家装逼?
因为不敢说啊,说了丢人。
因为那些,早已是被默认的高雅艺术。
换言之,如果一堆人说它们装逼,哪家戏院还敢排期?这些人类的高雅,肯定会慢慢死亡。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不允许电影做一些认真的探索?而这些商业大片的探索,多数并不是概念性、纯艺术性的,只是为了更对得起观众的智商和口碑。
而已。
打低分,是发泄。是为了票钱不值。
但到底是钱白花了,还是脑子被白白耽误了?
当我们仅仅用刺激、紧凑、快又爽这些标准来衡量所有大片,是对大片粗暴,还是在对自己粗暴?
你出同样的钱,人家给你更好的东西,结果你反而不要。
天啊……你484傻?
当所有的大片都长一个样子,当电影院只是压力的避风港,我们只是寻找一次简单快速的发泄、发笑、打鸡血……
说白了,那是傻乐,不是娱乐。
思考从不是乐趣的天敌。
这是个什么时代?
是一个连打游戏都要讲意识的时代,是一个死读书已经无法证明你的综合知识竞争力的年代,是一个社交中文艺娱乐资讯占绝大比重的年代。
各类娱乐的发展,一定会随着受众的欣赏水准而水涨船高。
娱乐的根性,就是升级,是不满足。
是我看到了好的,我还想看懂更好的。
说点实际的,不是Sir吓他们——
观影level不一定是审美level,品位level的体现。
但就像美的丰富性远远重于美。
如果对电影(即使是商业大片)只容忍一种表达。
如果粗暴地用“装逼”拒绝一切思考边界的挑战。
那我们将来,只会拥有一个千人一面,且越来越烂的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