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感悟杂文小品读书
《人生模式》,在寻求智识的路上,体味瞬息万变背后的永恒不变

《人生模式》,在寻求智识的路上,体味瞬息万变背后的永恒不变

作者: 童心与老成枕上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9-25 11:26 被阅读0次

    在生活越来越好,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的这个时代,人们生怕被时代抛弃,在惶恐中急急忙忙地追赶“风口”,“热点”,不知不觉中却活成了行走的感叹号。

    被忙碌焦虑的氛围裹挟的我们,又成了这种氛围的组成部分。行走很远,却唯独忘了最初出发的初心,只在回眸远眺时,依稀可见少年时的清明、快乐。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试想一下,如果不让自己一直处在满载的状态,试着优化、升级你的认知,是不是会让你表现得更好一些?

    这本由认知科学家阳志平所写的《人生模式》,带给追求智识之路的我们不少启发,避免我们走更多弯路。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科学,几乎与计算机同步而生,是研究人类心智的学科。在阳志平老师主编的《认知尺度》中讲道:“认知升级,就是从科学出发,掌握更多有助理解世界真相的知识,逃离焦虑,远离功利,求真第一。”

    认知科学,思考的是人类心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揭示的是人类大脑工作的共同规律。人生模式以认知科学的研究,叠加人类历史上前人记者的经验,为我们梳理出核心模式,行动模式,读写模式等五大类模式。

    徜徉此书中,你会为作者带给我们这场心智之奇与文学之美的完美邂逅而打动。而好的人生模式恰恰是充满智识与美感的人生模式。

    01.模式与人生模式

    何为模式?赫伯特西蒙在《穿越歧路花园》中道:“发现真理的关键在于要找到自然中隐藏的模式,因为模式是定律、规则、机制的产物。”

    也即,模式是在在定律、规则、机制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找到隐藏的模式,也就更接近真理。

    何谓人生模式?在人生模式中,作者认为:“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是为人生模式。”

    日常生活中,结构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在提取基本原则与规则中构建结构,掌握诀窍。

    著名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当年以全校第1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是老师公认的天才学生。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导师是著名的导弹之父--西奥多﹡冯﹡卡门。

    从大师冯﹡卡门的门下,走出了钱学森、郭永怀、林家翘等科学翘楚。

    一身学问的林家翘在94岁还反复修改论文,鼓励清华学生做学问要赶“时髦”,要多研究社会热点和前沿的问题。他永远追求第一等的题目,他给学生题词:“研究自然科学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作为一生的目标,及一生的业事。”

    林家翘先生一生游走多个领域,晚年将应用数学用到生物学上,关心中国教育事业,一辈子做学问,做研究是他对人生的解答,是他的人生值得。

    在对大师们的的人生模式表示高山仰止之时,作为普通人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模式?

    从升级理解自身的三大模式重新开始认识自我。

    02.升级理解自身的三大模式

    沃﹡巴菲特,查理﹡芒格等事业有成的聪明人,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认知、情绪、动机系统都需要更新升级,才能让我们的大脑知识与社会、自己更高效、和谐相处。

    在认知上升级为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尤其是反省心智,在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从中发现规律,帮助下一步进行更好的决策与判断上,有着重要作用。如学会一项技能,你要明白这项技能是如何学会的,熟练掌握它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在情绪上,要明白情绪不是降临到身上的,是自己制造的,不能为情绪奴役。

    在动机上,自我决定论会让你的人生之路更宽阔。以名利、奖赏及惩罚为代表的外在动机,远远不如由兴趣、好奇心驱动的内在动机更长久。

    而人类在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三重动机需求下,会摒弃外界所认为的“成功”模式,在自己所建设的根据地里,辛勤耕耘,真正是做自己的主人。

    被外界尊称为“经济学家”,“语言学家”的周有光先生,曾跑遍大半个地球,在85岁才退休。他那9平米的狭小书房,是他与何方,资中筠,吴敬链等来拜访的学者的“思想会客厅”。

    没有访客时,老先生就终日伏在书堆里。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写文。哪怕去医院住院时,他也一手挂着吊瓶,一手拿着报纸。

    在与岁月的交锋中,周老先生对时间总能找到一种自洽。有人说,百岁后的周有光“,不是坐在小屋子里写文章,而是已经走出小屋子,在主持一个启蒙大会”。

    他的那一篇篇短小精炼的文章,浅显易读,却被许多人视为“大手笔”。读过他的书的读者有“顿开茅塞”之感,也就有了“读他书的人越多,中国越有希望”这种说法。

    这位百岁老人终身践行着求知、有爱、讲真话的人生原则,他对祖国的深情,对人类的大爱,和他那“一生有光”的人生境界,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散发智慧的话语,让我们不仅记住了学者周有光先生,也在继承他的“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的思想后,更加砥砺前行。

    102岁的老先生,面对两岁的婴儿说:“我只比你大100岁哩。"这么风趣的老人家,在104岁还上外国的社交媒体,并且说:“求知是最美的事情”。同年,他的《朝闻道集》出版,却远非这位百岁老人的最后一本书。

    周有光先生的一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在践行着求知与探索这种最美好的事。早已超越名利、奖赏等外部动机,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人生乐趣。

    对现代人普遍关心的读写模式,《人生模式》也给了答案。

    03.从古典文学中探寻语言、文字之美

    《人生模式》的作者阳志平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人。写了近20年博客的他,主编《认知尺度》,《追时间的人》等书,审校了《古典风格》,《风格感觉》,《超越智商》等西方认知科学类书籍,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诗经》、《论语》、唐诗宋词仍旧情有独钟。

    在我们这个科技高速发展,更强调理性的时代,简洁清晰的表达,不光是适应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更因为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而显示出理性之美,折射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的木心,热爱绘画等一切关于美的艺术。"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足以看见,《诗经》在木心先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人生模式》中,在读书与写作这两种人类最重要的高级认知能力上,作者认为:“那些好的人生模式总是正视人性既有的矛盾,并不非此即彼,黑白分明;也总是尊重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限制--工作记忆广度受制于4。”

    什么是工作记忆?在认知科学看来,假如将大脑想象为一个输入输出装置,它的输入输出速率的瓶颈就是工作记忆。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如阅读、记忆、注意、执行能力,都受制于它。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四字句居多的《诗经》恰恰是人类大脑的工作记忆所喜欢的模式。这又为我们喜欢《诗经》,找到一个科学的依据。《诗经》中优美、生动的抒情诗,除了让读者发思古之幽情外,还不知不觉中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在《人生模式》中,作者道:“在师法西方的古典风格时,你不应忘记,中国还有韩愈、桐城派那样的古典风格;你更不应该忘记,中文还有‘卿云烂兮,纠漫漫兮’,‘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那来自源头的美好。"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且不说东汉末年的曹操,吟诵《短歌行》向数百年前的《诗经》致敬,来一展他的广纳天下贤才,建功立业的豪迈之心,但他的表达来源依然是《鹿鸣》中的那种成就王业后的众星拱月,是一种继承。

    回到当下,当很多学生对学习古典文学表示质疑时,叶嘉莹先生说:“我们国家是富裕了,经济上也改善了很多,一般的人反而变得不是像原先那么单纯了。”

    文养气,诗洗心。叶先生认为:“古诗词是我们救赎的力量。”诗歌的高洁,会让我们在欲望充斥的物质社会中,感受到人生、感情、心念之间还有更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浸润其中。

    在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先生看来:“文章写得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无疑,在这本《人生模式》中,阳志平老师已经明显摆脱晦涩难懂,代之以呈现精妙的语言和睿智的理性之美,正如他在书中所讲:“风起云涌,晨夕交替,春秋更迭。渐渐地从随机中涌现结构,是为模式”。

    在慌张的时代,我们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来为自己选择好的人生模式。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会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模式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模式》,在寻求智识的路上,体味瞬息万变背后的永恒不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xf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