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三叔和五叔的“嫂娘”。
奶奶离开时,留下爷爷和她的五个儿子。爸爸排行老二,当时六岁,比大伯小六岁。最小的五叔,当时才一岁。爷爷没有续弦,也没有将幼小的孩子送人抚养,而是独自拉扯着五个儿子,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大伯十八岁时,娶大伯母进家门;爸爸十八岁时,娶妈妈进家门。自从妈妈嫁进门,爷爷便将四叔分配给大伯母照顾,将照顾三叔和五叔的任务分配给妈妈。
妈妈自从走进这个家,就开始负责照顾三叔和五叔,包括他们一年四季身上的衣服和脚上的鞋子。当时的衣服鞋帽,全是用手工一针一线制作而成,不像现在什么能买到现成的。再说,当时生活贫苦,根本没有什么闲钱来置办成品,穿的衣服都是自家织成的布匹,经浆染之后做成的。
平日里身上的衣服,缝缝补补将就着对凑。一般情况,只有等到过年时才会添置新衣。所谓的“新衣”,也许并不真的是新做的。有时是用旧衣翻新的,有时是由几件穿破的衣服拼接后染色而成的。至于鞋子嘛,则是用旧布打蜡涂浆,手工一针一线纳成的“千层底”,土布裁就缝成鞋帮,然后将鞋帮和鞋底用绳子纳成一体。做成一双鞋子,所有工序完全靠手工。
那些年,爸爸在部队上,将妈妈留在家里。妈妈娘家离得远,她帮不了娘家什么忙,同时也得不到娘家的任何援助。妈妈白天上地出工,下工后要做饭收拾屋子,照护我们兄妹三人,家里还养着猪和鸡,一下到晚很是操劳奔忙。晚上还要抽空给两个叔叔缝衣纳鞋,经常点灯熬油到深夜。妈妈是三叔.五叔的“嫂娘”…
从某种意义上说,妈妈当时就是两位叔叔的“嫂娘”。妈妈费心费力地照顾着三叔和五叔,两位叔叔也对妈妈相当尊重。“长嫂如母”,在他们眼里,妈妈是一位嫂子,也是一位娘亲。两位叔叔在心理与情感上,和妈妈很是亲近,对妈妈有着明显的依赖性。
三叔和五叔都很善良,性情温和,腼腆寡言,能干肯吃苦,平日里对妈妈很是顺从,经常帮助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而妈妈对待他们,如同手足,更像长辈――
三叔高小毕业后,想去外村继续上学,可爷爷不同意,想让他辍学,留在家里干活。平日里温顺的三叔,当时显得十分执拗,摆明要和爷爷对抗。而平常对待儿子甚为和蔼的爷爷,那时也变得十分暴怒,以致于动手打了三叔。
那个时候家里极少发生这种情况的。妈妈非常心疼三叔,她很想帮三叔。她一边安慰着三叔,一边在爷爷面前极力劝言。最后爷爷终于同意三叔继续上学。
有一次,好像是半夜时分,妈妈的哭泣声惊醒了我,忙爬起来问缘由。原来村里的一位“硬汉”,酒后发疯,不知什么原因打了五叔,叔叔的头都被打破了,还流了好多血。妈妈忍不住抱住五叔,心疼地哭了。平日寡言少语的五叔依在妈妈身边,默默地抽泣着……那时候,在一岁就失去亲娘的五叔的眼里,妈妈就是他依赖信赖的“嫂娘”。
后来,三叔和五叔先后结婚成家,但他们与妈妈多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一直都在,岁月的流逝没有冲淡“亦嫂亦母”的情分。
每每听妈妈讲起两位叔叔,言里语里,都溶着浓浓的情意与爱怜。叔叔对于妈妈,也都有着浓浓的亲情与敬意。
四年前,妈妈走了,我亲眼看见两位叔叔泣不成声,失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抚养过他们的嫂娘走了,他们是真的心疼心痛。妈妈是三叔.五叔的“嫂娘”…
【谨以此篇纪念离开我四年多的母亲,以及新逝的五叔……】
〖同时祝愿我的三叔: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