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遇到作文,妞的反应总是不会写,即便我跟她提示有多少素材可以写,启发她去想象,可是大多数时候,她还是一副"一筹莫展"的样子,有时确实让人着急。放在焦虑的妈妈身上,想想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却几乎还不会写作文,难免感觉压力山大。而在我内心深处,我却相信妞能够写出来。我依然记得那篇她自己忽然想起来就写出的“流雨星”的文章,那时她7岁,可以写下“原来黑色也很美”这样的句子,着实惊艳到了我。我曾因此而感叹,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而这仿佛是“灵光乍现”,似乎很少再出现过。
难道是我错了吗?
前几天,和妞走在路上。妞突然问:“妈妈,你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是谁吗?”,我想了想说:“不知道,因为每个人的画风可能都不一样,不太好比较。” 而妞笃定地说:“我觉得是太阳,你看这地上的影子就是它的画!”。瞬间,我对妞的话给惊艳了。后来,我想如果这写出来,一定又是一段和"流行雨”一样美的文字。
她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从2岁多开始看书,看过的书都不知道是我看过的多少倍。然而到了写作的时候却是这样,究竟源于哪里?倒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这学期开始,妞的作业量也有所增加,妞最头疼的就是语文,总是说不会写。我辅导了几次的感觉是——我也不会做。真的不会,尤其有一些模仿例句写句子,训练写作的题目。记得有一个题目例句"我爱______,爱他的_________,爱他的________,爱他的________",我冥思苦想,也只想出来了一句,剩下另一句就留给她爹去想了。后来她爹也就想出了一句超烂俗的“我爱妈妈,爱她的善良温柔……”(最终想找三个排比的形容词,也是磕巴着没凑够,唉,可悲,难道是我这妈当的让他觉得木有优点可说?)结果妞说:“可是这是单人旁的男他,不是女他啊!”我狂笑……
狂笑之后,我看到了她对写作的畏惧,她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她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之所以会这样,我觉得是被语文学习中所谓的范文例句给限制了。
也许在她的眼里,似乎只有用了那样的排比、这样的隐喻或者哪个能形容的更恰当的动词的文章才是一篇好文,因为在语文的阅读分析中有很多这样的练习,而语文课文在他们心中就是一篇篇的范文。这样的训练,到了最后,在孩子的心里“作文”不代表说想说的话,而代表要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说一些别人要求你说的话。所以当孩子被要求写作的时候 ,无意识地就陷于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之中,畏难情绪自然而生。他们的心力放在了我要怎样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而无法去关注对于这个题目我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是什么。再加之,各种命题的作文,有的孩子根本没有过实际的生活和体验经历(比如让不会骑自己车的孩子写骑车的感受),他们更是觉得难上加难。我曾经看过妞考试时写的“看图说话”或所谓的“作文”,文如寡水,索然无味。
但我依然相信,她有能够写出精彩文字的能力。
因为我相信,写作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像你说话一样。区别,可能只是有的人写的如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人惊叹;有的人写的如潺潺溪流,浸润心田;而有人写的平实深切,感人至深……然而真正的好文,是有着一种生命力和能量的,即使无华丽的词藻装饰,也无悠远的诗词名句,甚至没有什么比喻排比。那正如一个人的气质是传递人的内在,而非仅仅靠他身上的衣饰甚至面容就可以评定的,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你会发现仍有不同的气质感觉,就如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气质。对于文章来说,文章的气质就是它所传递的思想,那种不管用了什么方式表达,却能直达人心灵的东西。
所以要想写好,必须回到最本源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呢?
在我看来,写作就是说话,用文字说话,可以给别人说,也可以给自己说。而写作的本源,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当最终你把这些对话展示与外,就成了所谓的“文章”。而当一篇被称为“大作”的东西,再被其他人拿来学习、分析结果就成了他人学习的资料,让普通人对写作心生敬畏。
我认为写作初心是为了与自己对话,记录自己的想法,而写作目的其实也是这些 ——“终”就是“始”。
这样想来,过度的教导让我们失去了写作的初心和目的。(当然不排除有适应这样训练方式的人)。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以终为始,那标准是不是可以降低些,那烦琐的学习是不是可以去掉些,只是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写,无论用什么方式,无论有没有什么修辞手法和句式?能不能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只是纯粹地去读,去整体的感受那本书的“气质”?而不用去分析那些零散被截肢的文章尸体——到底是那个动词,那个句子给了你如此的感受,让你感受到了它的气质。这就好比,你爱上了一个人,但你却一定要去仔细分析,到底是爱了上了他哪里,是眼睛鼻子长的好看,还是会穿衣服或性格开朗,结果你发现可能吸引你的都不是这些……这种分析看似是一种训练,然而却有很多孩子因为这样的训练,变成了有“阅读障碍”和“写作障碍”。 只是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处于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坚信这样的训练效果,所以很少能够有人真正的不去这样“被训练”。
在《瑟谷传奇》也曾有提到过阅读障碍的问题,瑟谷是美国第一所自主学习的学校,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所学校里学生自己决定想学什么、想学多少,不要强迫他学习他不需要或不想要的东西,让他拥有自主学习的自由。
《瑟谷传奇》里说“二十多年来,瑟谷学校从来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的学生。阅读障碍的成因、甚至于是否真的存在,都是见仁见智的。某些专家估计,约百分之二十的人具有阅读障碍。事实上,我们学校里从未见过。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逼任何人学习阅读。”
所以,有的时候所谓“障碍”是因为教授的太多,孩子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那是不是说真的要顺其自然,不用管他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
我的答案是——“管”也“不管”。说“不管”是指我不会去刻意教她写作,说“管”是指我会去做我该做的影响她。
到底如何做?
■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信念——
你是不是真的相信“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人天生的自然能发展出来的能力?
只要学会认字写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只不过因为我们加上了许多评判这个能力的标准,于是把不符合的人定为了“有障碍”。所以,尽管看到了妞妞为数不多的几次“灵光乍现”,但我深信不疑孩子的天赋潜能。
作为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写作、绘画、音乐都可以。每个孩子缺少的不是模仿和刻苦练习的机会,而是创意和创造。就如钢琴,这世界有多少孩子为了弹钢琴,朝着郎朗爸爸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为什么真正的这样的大师却少之有少?因为郎朗成为大师的根本是他的音乐天赋和骨子里对音乐、钢琴的热爱,当他做的事符合他的天性时,才能把灵魂融入进去。而练习只是成功路上必要但不是决定性作用的那个因素。相信这世上练琴有比郎朗更苦的孩子,但成为大师不止是会弹一个熟练的曲子,而是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能弹出自己的味道。
所以,自己的孩子天赋潜能在哪里,哪里更强,需要我们去留心,而不是强硬的去把我们的希望给到孩子身上。练习和训练可以让他更好,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些。因此,对于妞妞,我相信她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打动人的文字,但不代表她能不能成为作家。她只要知道文字有这样的作用就好,想用的时候 会用就好。如学钢琴一般,只是为了有一天这个爱好可以让她的生活更丰富,可以让她有另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足矣。
■ 其次你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和等待。
我们经常会对比,比如我曾听有的妈妈说:“人家四年级的孩子写的文章已经很好了,可他……”,“还字不成句?是吗?”也许这是“事实”。 但会不会是我们真的没有看出来孩子的能力吗?你有没有发现过孩子嘴里时有冒出的那些富有哲理而让你惊艳的话语?尽管那不是文字 的表达。他不会写的也许只是条条框框下的东西。
我知道很多的孩子比我家妞写的东西好太多了。然而那又怎样?或者说那是谁想要的东西?是考试想要的,老师想要的,还是妈妈想要的?
而我们最常常忽略的是“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我们要静待开 花开,可是好像遇到事情上,这些心灵的鸡汤,却连点安慰的作用也找不到了。
还有作为父母的我们,除了担心,我们还做了什么?
■ 真正的智慧是“不教而教"的“管”。
所以我说我仍然会做我该做的,比如:
一、帮她放下对“写作”的畏惧
妞现在的畏难情绪,我看得出是因为限制,我要做的是减少限制对她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想建立“我能写”的信心,首先要放下的是“想写好" 的期待。我依然告诉她写作其实就是说话,但你不用想好了再写,你可以脑子里有什么念头,就写出来,因为我发现原来“写垃圾文”非常好。她问我:“是不是写‘我不会写作文’也可以?” 我说当然,哪怕你写的前后不是一件事,逻辑不通,都没关系,你可以当作一个游戏一样,看看你的小脑袋里都有什么声音冒出来。
尽管如此,看得出她还没做好准备。不过,我准备和她玩录音游戏,然后尝试把录音用文字写下来,或者用“语记”那样的软件,让她真正体验到“用文字说话”就是写作。
二、鼓励她无目的的练习
也许看到这个,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吗?NO,此“练习"非"彼练习”。这个练习是指的,只是让她不断的用文字说话,而不管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也就是写作只将就能不能一刻不停的写,而不管写的好不好。
这种方法,是我最近刚刚接触学习的“自然联想写作法",在美国的大学是一门必修课。核心其实就是从一个念头写起,自由发散,无论写的是什么。这不是一纯粹的练习,这是一种真的内心对话。当你持续写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开始真的关注你的感受、念头,你可能已经开启了与你潜意识的对话。而且当你写的越多,灵感就会慢慢的冒出来,这是一种放松的状态。
而这不就是写作的"初心”和“目的”吗?
最近几年我断断续续也写了些文字,很多人觉得很棒。我想了想,其实我之所以还算能写,一是源于我上学时期喜欢写日记,二是我上班之后经常混论坛,喜欢写贴子。这两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人要求我写的如何,我只是随心。日记是给自己看的,而贴子分享有时像聊天,有时也就是写自己所想。我曾经翻看我当年大学的日记,说实在话厚厚的几本,我现在根本看不下去,就像是“心灵垃圾”,然而正是这样的“垃圾"练习让我对写作没有畏惧,让我能如现在一样畅快地表达自己。
而同时从心理学上来说,“写作是一种艺术治疗”,这样的练习,其实对心理的帮助是很大的。
所以为什么不让孩子一开始就用这样的方式练习呢?没有压力,可以是享受,也可以是发泄。同时写的越多,灵感会越多,会为写作积累很多的素材。当需要的时候,他们只需要把这些素材,加之自己从阅读中积累的写作感觉,就可以行云流水般的运用出来。
■ 给她提供阅读的环境
我在买书上从不吝啬,甚至不会考虑这本书买回来她会不会读。我只管买我喜欢的、我觉得好的和她喜欢的。这些书放在哪儿,读什么由她自己决定,可能我会提醒她有什么书,但我不会强迫她必须读什么。更不会觉得如果我买的书她不读,该是多浪费。因为买书是我的选择,读书是她的选择,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她自己选的书,回来不想读,也没关系。因为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 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更何况,书是一个财富,放在那儿,随时都有可能被拿起。我曾经在她三四岁时就给妞囤了也许她上中学才会读的英文书,还有很多,但我真的发现很多书不知什么时候她已经读过了。
我更不会去问她有没有读懂,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任务和压力。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每个人各有不同,尽管我不知道她学到了什么,哪怕那些她看了十几遍的书,但我相信那自有吸引她的道理,并且她一定可以吸收到她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阅读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或者学习写作风格和技巧、表达方式。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只是蕴藏在书里的一个个宝藏,只需读,自然会流入孩子的身体,而这些宝藏转化成了怎样的智慧,又怎样的表达也来,什么时候 表达出来……相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所以只是没有功利心地去读吧!这样你会不断的发现惊喜!
■ 让她对生活充满兴趣,有更多丰富的体验
这是一个讲究全民阅读的时代,从家庭到国家都在重视阅读,互联网上满目读书软件 、大咖讲书课程。
然而我们是否如写作一样,问过自己,为什么要阅读?有的大咖在教速读,如何一天读5本书;有的大咖说书必须细读,到底听谁的?而我想说的是,阅读可以是一种消遣,也可以是一种学习。速度快慢没有什么可比性。然而如果觉得只要阅读到了就一定能写出好东西,我却不赞同。
阅读不是为了写作,读书多的人有可能写出更好的东西,不是读的多,是因书而丰盈了自己的内在。最终能够写出真情实感东西的人必须有自己真实的体验和经历。产生感受,才能表达出真正的感受。(当然这类指的是除知识、科谱类外的写作)
所以读书多写作会容易,但仅仅读书是不够的。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认知,去产生体验。重要的是由此而对生活产生的兴趣和感知,这才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的源泉。
我是一个没有读过很多书的人,我真正开始读教科书以外的书是有了孩子之后,开始关注教育。可是因为我有过那样的写作经历,我喜欢结合我的人生思考,喜欢用文字表达,所以尽管我的文字没有很多的修饰,但依然有一种力量。
我想这就是我的天赋,是我的真实。所以,我相信妞也能写出属于她自己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