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书法的,搞武术的,都习惯提到一个词儿〝失传〞,仿佛把技艺追溯到人猿时期,才会无比自豪,底气也足一些。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到魏晋。
魏晋士人聚在一起,会喝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据说喝下去浑,身,发,热(确定不是什么春药吗),只能穿宽大的袍子,仙气飘飘的,这样不扎得慌,不然皮肤碰到衣服像碰到刀子一样。
五石散在唐代失传了,据说孙思邈把药方毁去了。在下表示极度怀疑。
同样是唐代,为什么失传多少代的《黄帝内经》却找到了?
说到底,是因为魏晋以来的虚弱治好了,不需要喝这玩意儿醉生梦死了。贵族们可以打打马球,看看来自西域的歌舞。
魏晋笔法也是如此。
魏晋人运笔,横向的动作比较多,因为楷行草都脱胎于隶书。汉代书写材料难得,用竹木简牍太重,字体自然追求扁而小,不然看完一篇人也累晕了。
王谢子弟,书写速度并不快。

王珣《伯远帖》
写得太急,显得人躁,没风度。
正如黄庭坚批评米芾书法〝似子路未见孔子时风气〞。意思是没收敛住野人气息,没教养,黄庭坚挺黑的!
王羲之书信,很少连绵而书。
慢,则浑厚,笔画厚实,不似初唐之瘦,险。

王羲之帖
所谓魏晋笔法,用隶书式运笔(效果:结字严密,笔画厚实)结合草书式运笔(效果:节奏快,笔画干脆利落),慢慢写出,不难!
执笔,不可以垂直于纸面!
执笔,运笔符合,还须考虑环境。
北宋末期,内忧外患(与东晋同),士人地位高(东晋书家多为贵族,地位高),北宋末出现了又一个行书发展的阶段。这几位是伪贵族,火气就大一点儿。缺少些从容。也许他们是缺了〝五石散〞。
现代人的小脑瓜子只能接受北宋式行书,明末式行书。因为市井气浓,接地气呀!
东晋人速度慢,节奏紧,北宋人速度快,节奏缓,所以北宋的行书,大家可以写写,但东晋人的,就只是嘴炮了。整天魏晋笔法,到底没看见什么真玩意儿。
这个时代也不允许人慢悠悠地写这些了。
现代人写字速度快,没有节奏。写字慢,也没有节奏。所以你可以看到,书法家写出的居然很像江湖体,比如启功,比如欧阳中石,比如周慧珺,算了,还是不说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大狗叫,小狗也要叫。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现在的人既不听大狗叫,也不听小狗叫,他们看品种。
最好获过奖,有一血统证书,价格最少十万起!
我们并不在乎魏晋笔法,我们只是拿它来壮胆。仿佛〝五百年秘方〞效力总大于〝二百年秘方〞。
孙过庭讲〝古不乖时〞,其实说起来他的《书谱》〝乖时〞的地方真不少!也许这四个字只是提醒后来人,别老探索老古董了。把肉卖给吃素的和尚,毫无效果,反倒要逼死自家。
既然大家吃素,为什么不卖豆腐呢?
孙过庭写《书谱》,抄错的不少,可以想见当时激动的程度。文末写道〝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笔笔飞动,然而,草书终于是没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