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国学与传统文化
解读《道德经》之17-1:太上无形

解读《道德经》之17-1:太上无形

作者: 橡木桶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3:51 被阅读22次

大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无形,无为无事,近似大道,此乃至尊之王,百姓只知其存在,不知其所为;其次,亲善施恩,惠及天下,此乃慈爱之王,百姓交口赞誉;再次,严刑峻法,强权统治,此乃暴虐之王,百姓恨之辱之。君王自信不足,必然爱民以仁慈,治民以峻法,过度有为,肆意妄为,民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此言大上不知有之之事。犹兮见前章。贵,宝重也。然,如此也。宝重其言,不肯轻易出口,如犬行之迟疑退却。盖圣人不言无为,俾民阴受其赐,得以各安其生,及其功既成,事既遂,而百姓皆谓我自如此,不知其为君上之赐也。

应该珍贵其言,话不出口,低调隐蔽。若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也让百姓认为美好环境都是自然而然的。

至高君王,尊天守道,无为不言,以道治国,省力省事,百姓自然;次等君王,施恩给爱,亲力亲为,以慈治国,费事费力,虽得百姓赞誉,却会姑息养奸,继而国力匮乏,力不从心,导致怨声载道。劣等君王,苛政峻法,独裁专制,以威治国,做事管事,常使百姓怨恨,导致百业凋敝,虽有强悍权力,却使百姓水深火热,民怨沸腾,最终导致王朝败落,政权旁落。君王自信不足,借用仁爱或威权都不足以获得民众信赖,导致社会动荡;若能尊天守道,少言寡语,让所有的功成事遂都凭天道,自然而然,百姓就会心安理得,坦然承受。

秦始皇雄才大略,智慧超凡,组织强大军事力量,动员全国各界民众,浴血奋战,奋力拼搏,一统天下,征服四海,立下盖世奇功。结果,仅仅过了数十年,王朝倾覆,统治瓦解,咎由自取,自食其果,秦国和秦人灰飞烟灭了。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皇权争霸,王朝更迭,更是血雨腥风,生灵涂炭;因为每次变更都是彻底的革命,所以文化和传统遭到破坏,思想和意识遭到混乱;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是一个自相矛盾,水火不容的大杂烩,从而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在思想意识上的共识,传承和凝聚力,如同一个没有统一精神的乌合之众。

英国王室自从1215年签署《大宪章》之后,退出权力核心,主管加冕,结婚等仪式性活动,逐步演变成国家吉祥物的作用,从而延续了英国王室,上千年的传承,造就了英国民众的传统,精神,文化一脉相传;也造成了英国的国家,社会和民众,在保持强大和富裕的基础上的长治久安,安宁祥和。

领悟老子思想的智慧,君王保持无为无形,少言寡语,低调隐忍,做到“太上,下知有之”;或许王朝能够长久延续,文化可以连续传承,而黎民百姓就会有共同的传统和观念,社会就会安宁和谐。

相关文章

  • 解读《道德经》之17-1:太上无形

    大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无形,无为无事,近似大道,此乃至尊之王,...

  • 17-1 太上下知有之

    17-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意思是说:顶级的,下属只知道存在,...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九)百姓皆谓我自然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七章解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

  • 【觉悟《道德经》,诚实守信、厚积薄发】

    【觉悟《道德经》,诚实守信、厚积薄发】 一、人无信不立 《道德经》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 周全《道德经》

    在《道德经》第17章中有两个版本: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 枕边书《道德经》续

    枕边书《道德经》续 有之誉之,畏之侮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 默默行善积德

    12.道德经第十七景点——太上之门 第十五章默默行善积德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

  • 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

  • 道德经作者的分析之三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老子是太上老君,大道主宰,万仙之祖,众圣之师。太上老君,这位大神仙...

  • 陪伴,信任与守护

    老子《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道德经》之17-1:太上无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d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