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我本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因为生活所迫、工作需要,才逐渐走上了读书路。
这些年来,断断续续、乱七八糟地读了不少书,对我个人的成长来说作用的确很大。
回首读书路,发现与逮到什么读什么相比,进行专题阅读,也就是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只读一类书的收获最大。
当然,曾经是无意中这么做的,后来发现效果确实不错,现在就有意为之了。
1.
误打误撞开始读诗词解读方面的书。
那是在网上参加了一个免费的学习共同体,因为老师的推荐,我从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开始入门了解诗词。
还记得那个暑假,在酷热中我边读边批注,读了两三遍,硬是把这本书当作一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后来还就“符码”专门整理了一篇论文。可以说,这本书带领我进入了理解诗词的大门。
接下来,按图索骥,我读《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七讲》《古老的回声》以及《在农历的天空下》等课程书。
不敢说读了这些书我在诗词的解读上有多大长进,但在诗词教学上我的确开始有了改变,课本上每一首诗词我都开始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由外向内感受其巨大的生命力了。
2.
解决生活难题开始读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
读这类书的起因并不是因为工作,而是遭遇了女儿的青春期。
女儿的青春期和很多孩子一样,敏感、叛逆,和我们隔阂,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再加上当时成绩不算理想,我都快给她搞崩溃了,于是开始求助于书。
从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起,我一路读了下去,《自卑与超越》《正面管教》《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等等,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这方面的书籍一气读了二三十本,结果,不仅缓和了母女关系,还让女儿在高中阶段成绩日益见好,附带的收获是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班主任工作有了很大起色,最终轻松获得市“名班主任”称号,市长亲自给我颁的奖。
从这里我开始领悟到,读书,不要人云亦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找到一个专题,深入钻研下去,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效果要好得多。
3.
迫切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开始读课堂教学方面的书。
作为教师,课堂是主阵地,让课堂四十分钟高效是必须要考虑的事。尤其我经历了从幼教到小教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迫在眉睫。当时我周围的学习环境很糟糕,也没有人教我,我就从读书开始自我摸索。
学校图书室借不到这方面的书,我自己买书看。那时收入很低,也不知道上哪里买专业书,在三联书店淘到一本《好课是怎样炼成的》,从此开始了教学阅读。
在那段贫穷的日子,我做的唯一的投资就是给自己和女儿买书。后来陆陆续续买了不少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方面的书。王荣生、孙绍振以及许多小语名师的书被我一本一本啃读完,没有统计过具体数字,二三十本应该是有的,再加上不断实践,总算在课堂教学上立了起来。
4.
确定专题阅读方向后开始读写作方面的书。
如果说前面几次我都是无意中做到一段时间只研读一个专题的书,那最近我在研读写作方面的书则是有意为之了。
以前读一个专题的书数目或多或少,少则三四本本,多则达到二十多本,现在既然有意为之,那就给自己规定个最少数目,暂时给自己定的是五本,也就是说每进入一个专题至少要读五本相关的书籍,我觉得这样才可能在某一方面入门。
这个寒假我给自己定下的阅读专题是写作。为此准备了《文心》《我怎样教语文》《写出我心》等五本书。
钻研写作方面的书,不是我自己想在写作上有什么突破,而是想借此加强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当然了,对于我来说,日常的写作训练对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5.
我计划读完写作专题后,将继续读习惯专题、故事专题、神话专题等,目前看来,任重而道远啊。
至于其他书籍,小说、散文等,我一般都作为调剂类读物,当专题阅读很累的时候,穿插着读读这些,还是非常享受的。
今天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在芜湖的苏宁广场闲逛,看到西西弗书店,女儿要求进去买一本书。
帮她一起找她要的书,站在书海中,我不禁想到,那么多的好书值得读,可是一个人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多读固然好,读了能对己对别人都有帮助更好,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对我来说,目前就这样吧:进行专题阅读,一段时间只读一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