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书也读了不少,可总感觉没什么效果。
想快速成长,可浑身的劲常常不知道该往哪里使。
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结果就是个“低水平勤奋”的水平。
在得到订阅《超级个体》10个月以来,3件事彻底改变了我。
第一件事:有系统,才成长。
以前我学东西,完全是兴趣所致。今天心理学明天营销后天写作、学做PPT,左手右手都是事,每天事情都满满的,可到年底一算账真对不住自己的辛苦。
跟《超级个体》古典老师学习后我体会到必须先搭系统:有系统,才成长。
知识是产品,个人是公司。
学知识就是做产品,成长就是把自己当公司经营,结果就是利润。
你还记得过去的中药铺子吗?
没进店一股子中药味就把你拽进去,迎面撞见的就是到顶的一整面墙上横铺开来密密麻麻数不清的一个个小抽屉,上面必然是红底黑字楷书写就的柴胡、当归等各味药材的名称,拉开里面放的就是加工好待用的药材,再往里走的后堂就是药铺的库房和加工场了。
坐堂的老中医鹤发童颜,望闻问切片刻一张处方妙笔写就交到柜台里的伙计手里,手持带托盘的小秤,几钱几两各味药材从抽屉中取出称好分别倒在铺就的几张黄麻纸上,麻溜包好麻绳扎了交到你手上回家按期熬好服用便是。
这就是旧时的中药铺经营系统。
我们的个人知识系统就是个中药铺子,要前店后厂按需采购、加工处理,能坐堂问诊按方抓药地解决问题,就是真正有用的产销一条龙了。
先按需采购(获取知识),再分类加工处理归档备用(理解消化知识),然后针对病情(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开方抓药(输出行动/应用解决问题/知识变现)。
每个知识点(概念、原理、流程、价值观、方法论等)就好比一味中药,理清药性药理再分门别类归入各自的抽屉,应用是针对病情开处方抓药(解决方案)效果立现。
以前学知识为什么没用呢?
因为“药”是胡乱采,回来胡乱放,用时满把抓。
因为没有系统。
怎样搭建自我成长系统呢?
价值观是树根,方法论是树干,知识点是枝叶。
许多人不知道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以为它很高大上,只有爱党爱国这样的才是价值观。
其实,价值观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世的哲学,通俗的来说就是什么比什么更重要。
比如,善良比美貌更重要。这就是一种价值观。
它的作用就是提高决策效率和结果,尤其是二者有冲突时。
比如你是娶个善良而不太美的媳妇还是很美但心不善的媳妇呢?
善良和美貌哪个更重要这个价值观就直接决定了你的后半生。
抓住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核心要素不断迭代精进就是个人系统的成长。
我总结成一个公式:
(价值观+方法论)×不断迭代=超级个体成长系统
在日常学习中把知识图形化、模型化、简化,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萃取成自己的知识晶体,只就好像树的枝叶每天光合作用汲取营养输送到根茎部最后开花结果一样。
比如现在我每天四点起床读书或写作2小时,用最好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开始运动健身和做早饭上班。上班后再用9点到11点精力最旺盛的2小时搞定当天最重要的3件要事。其他时间、累的时候就做些杂务或者干脆休息,晚上下班后的时间就是健身和陪伴孩子和家人。
这样每天保证把最好的4小时给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就都有成果。
这就是我从时间管理到精力管理系统升级的结果。
枝叶(知识点):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概念原理等
树干(方法论):每天最好的精力给最重要的2小时:读书写作、3件要事,保证当天成果。
树根(价值观):好精力给最重要的事(好精力比多花时间更有效)。
读书写作就是自我成长(自我成长比做杂务和睡懒觉更重要)。
第二件事:浇水施肥,有结果。
栽好了树,如何让它每天茁壮成长呢?当然是日常要浇水施肥。
这就是有了自己的知识系统还需要日常运营和经常系统升级。
不断清晰底层逻辑和打磨核心概念就是给系统每天浇水施肥,让它开花结果。
凡事都有因果,凡事都有主次,把握关键点会让你事半功倍。
1、底层逻辑和源头思维。
以前我遇到问题,想着想着就糊涂了,也想不下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在我碰到问题就知道该怎么想了,知道怎么样才能想清楚了。
先从底层逻辑、源头思维去看问题,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过程中还会借助思维导图、知识卡等进行图画化、结构化思考了。
三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反复问下来,很多原来糊涂的点慢慢就清晰了。
学习费曼技巧时我就用这样的方法很快掌握了3个核心: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问题或概念;
以教为学,给问题找答案;
分化梳理,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分步实施。
现在我读一本书就它用去做读书笔记自己解读一遍,清晰了概念、原理、流程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后就可以给别人讲了,特别高效。
2、结果思维,以终为始。
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结果为什么?怎么办?
有结果、易复制、可交换,这就是做事情有结果的三个铁律。也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去年我读了100本书,也因此沾沾自喜了好几个月。
后来用结果三律一衡量,大梦方醒。
好比你每天吃2个鸡蛋,吃了还会饿,并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但要是每天吃2个鸡蛋结果身体能让强壮了这就是结果思维。
比如,你每天再健身运动完半小时内吃鸡蛋补充蛋白质增长肌肉这就是结果思维。鸡蛋不煎不炒煮着吃就是为了保证蛋白质不流失的结果。
再比如我去年读了100本书,只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那100本书读完能记住的其实并没有多少,因为当时我几乎没做什么读书笔记,只是在书上画了些线,勾了重点,这样读得快忘得也快,更别说什么消化内化处理了,当然没收获。
现在用结果思维和功利性的读书法: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为解决某一个问题,集中相关书籍或精选1、2本好书来读。围绕主题或问题从3、5本书中找重点,发现相互关联或不同点,遇到好书就精读2-3遍,提取知识卡做应用、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最后再写一篇书评解读或者应用的文章发表出来。
写书评或文章的过程中就提取和内化处理了知识,发表出来读者对成果有直接的反馈,又会刺激我继续写作和学习,这样就是良性循环。
文章直接显现结果,这个结果也易复制,可交换了,结果也最大化了,一举三得。
第三件事、把践行当习惯——从知道到做到
把学到的知识概念马上运用践行,是对我最大的改变。
把践行养成了习惯是我最大的成长。
从知道到做到是我最大的转变。
1、每天提取知识卡的习惯
我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以前读过就算学过了。
现在我边书读边提取知识卡。
做知识卡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提取、图形化思考、内化、简化,处理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知识渐渐的就变成了自己的,也很容易跟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挂起钩来,阅读更高效了。
前天偶然读了一篇鸡汤文,也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方法和应用模型来,真是太妙了!
2、每天写作的习惯
写作是自我成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和训练,同时也是很好的社交手段和工具。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自我发现总结和提升的过程。
我在简书上去年写了7万字,现在我要求自己每天写1000字,今年我的目标是最少发表10万字,有了自己的知识卡,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现在写作就越来越轻松了。
3、每天用进度条
“嗨!大家好!今天是古典陪伴你成长的第289天,一起加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古典老师每天在专栏说的话。
现在我每天日记的标题就是:卓越行动第34/90天。
每天用时间进度条告诉自己在哪里,离目标还有多远?
学了马上用,就是最好的学习。
勿忘初心,终身学习,持续精进。
感恩有你,超级个体,让我彻底告别了“低水平勤奋”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