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754477/b65ae065e2f95b1e.jpg)
路上总会有阴影,但抬头总能看见阳光。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并没有看什么书,而是刷了一部去年的电影《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去年在影院上映后就大火,引发了众多影迷发圈感慨,之后在线上放映同样是火得不行,口碑炸裂。
整部电影自始至终给人的感觉都是压抑的,直到结局出现的那点小美好,才让人稍稍感到释然。
1.好题材
《少年的你》在选题上做得非常好。在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校园暴力被推上风口浪尖之际,校园暴力引发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这时候推出这样的一部“良心作品”,反响肯定是很热烈的。
有人会说欺凌者怎样怎样,也会说被欺凌者怎样怎样,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被欺凌的经历,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隐忍和沉默,或者说是“敢怒不敢言”。
这个时候看到这样一部真实反应校园暴力事件的电影,自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观看,类似的情节,相同的经历,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切都仍然历历在目。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有情感上的共鸣,即共情。
《少年的你》根据真实小说进行改编,因而具有真实性,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
网络上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自然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优秀的作品总有优质的主题作为强大支撑,人们更喜欢的是接地气的作品,因为真实。
2.好老师
关于陈念所在复读班的班主任,在电影里里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这丝毫不会印象观众对他的判断。虽然有失职的嫌疑,但是他同样是个好老师。
他在发现同学在陈念的座位上倒了一潭墨水的时候,勃然大怒:高考还有几天了,还搞这种恶作剧!
他在办公室安抚陈念不要被这些事情影响高考,批评魏莱等人。可以看出他很明事理,能分清是非善恶,有大局意识。
他说,班主任,学习要管,生活要管。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要及时告诉老师。之后他便收拾东西“引咎辞职”了。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临近高考换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多少是会产生影响,需要时间去重新认识和适应新老师的讲课方法和管理模式。
很显然,新任班主任老师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旧班主任而出现的。第二任班主任一边激动说着励志的话语,一边却按成绩给同学们排座位。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自己高三时候是排座位的方法,同桌不变,每两周滚动一次。每个人都有坐到前排和后排的机会,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安排还是很合情合理的。
3.好警察
“小的时候不喜欢睡觉,当了警察之后反而喜欢睡觉了。因为不想看见的人太多,不想知道的事太多。”警察郑易,光从名字上看就知道他是正义的化身。
从他开始调查胡小蝶的死因起,就能显示出他很想帮助饱受校园欺凌折磨的受害者,进行彻底调查,尽管学校屡屡阻挠。他让陈念有什么事情就给他打电话。
在魏莱被杀死之后,陈念作为犯罪嫌疑人被抓起来的时候,郑易强烈要求先把陈念放回去继续参加完高考。他懂得高考对一个考生的重要性。
弹幕上有很多的网友抨击女警察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女警察并没有说错什么,郑易那时候确实是带着个人情绪在办案,他同情陈念的遭遇。
在审问陈念和小北的时候,两人什么也不承认。郑易此时再一次暴露出“失职”的嫌疑,他情绪失控,明知受害人和嫌疑人不能见面,他让陈念和小北见面了。
这两处细节描写让人感觉郑易分明就是带着十分严重的个人情绪在办案的警察,可能会造成判案失误。但看到影片末尾,郑易前来恭喜陈念考上大学所说的话,前面的一切都明了了。
郑易明事理、聪明,办案有一套。使用了多种的办案首段,比如说在审理小北和陈念的时候,使用了“离间计”,在恭喜陈念的时候,使用了“激将法”。
郑易是正义的化身,他把陈念也“送”进了监狱,看起来着实是不近人情,但在法律面前,容不得有任何的包庇和马虎。前面的铺垫,只是为了片尾给他“正名”,他是一位合格、称职的好警察。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54477/6f5664c85d4d5db8.jpg)
4.家庭教育
从影片中,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甚至有网友直言不讳的说: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陈念是个优等生,模拟考试年级排名前十。但陈念却有一个不着调的妈,陈念妈妈卖的是假面膜,经常有追债的人上门来讨债,她经常是不回家在外面躲债,她很少有陪陈念的时间。
当面对众人上门前来讨债时,对于躲在家里的陈念来说是巨大的伤害与影响。当墙壁上贴满“诚实成炮灰,骗子满天飞”的传单和班级同学疯传消息对陈念冷嘲热讽,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如果陈念妈干的是正经生意,赚的是正经钱,多抽时间陪陪陈念,多沟通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或许悲剧就没有上演的机会。
陈念妈妈并非“一无是处”,网友说,好妈妈给不了物质,给了精神。她在电话鼓励陈念,相信陈念,这是陈念唯一能感受得到的温暖,也点亮着她的希望。
陈念以为“高考之后就变成大人了”,真的是这样么?或许是压抑了太久,渴望被释放,渴望自由。但真的有人一夜长大么?这需要一个过程。
小北是个成绩很差的体育生(电影中我没看出来,网上演员表这么说的),是个“小混混”,抽烟喝酒纹身,不学无术,经常和别人打架,经常是“伤痕累累”。小北刚出场就“语出惊人”:要么被人欺负,要么欺负别人。他总认为读书无用。
当我们反思他的家庭,我们会意识到家庭对与孩子的关系。小北十三岁的时候,爸爸跑了(网上说他爸是罪犯,我也没看出来),妈妈带着他活不下去,也跑了,只留下他一个人住在天桥底下的破屋子。
小北的不学无术与“变态心理”难道与家庭没有关系么?谁也不能妄下定论。或许他父母在他身边,照顾管教,可能也不会造就他的“小混混”形象。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如果。
小北激动地说自己没脑子、没钱、没有未来。他愿意为陈念顶罪,愿意为她坐牢。并不是所有的陈念都能遇见小北。
同样校园欺凌领头人的魏莱家长也不是什么“好人”,在警察局矢口否认,为女儿百般狡辩,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魏莱的心理走向扭曲和变态。
魏莱为了能参加高考去找陈念,并脱衣服“谢罪”求得原谅,说了一句“我爸因为这快一年没和我说过话了”。可见不仅仅是魏莱一个人有“问题”,他爸也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由于缺少管教,魏莱父母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不闻不问却也总是一味的纵容、溺爱,结果魏莱在枯燥的学习中通过欺凌他人得到快感。
我明白,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但反观他们真的尽力去尽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了么?他们过度的维护、溺爱、纵容,看似是为孩子们好,实则是在“害”他们。
5.两次吻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54477/ca265cf861bd423c.jpg)
陈念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北被一群人殴打,尽管她当时很害怕也不认识小北,但她还是拨下了报警电话,结果被“流氓们”暴打并摔碎了手机。
小北和陈念的爱情就开始,源于感动,源于一个吻。
影片起初,流氓们逼迫陈念亲小北,第一次吻,爱情的火花就此点燃。
临近片尾,小北为了给陈念顶罪,再一次吻了她,爱情的火花再次升华。
一前一后的两次吻,表现出他们爱得那么深,爱得那么认真。
这用的便是对照的手法,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6.小渺
小渺是剧中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作为魏莱的小跟班,戏份很少,但又不可或缺。
魏莱、罗婷和小渺三人去报复陈念,陈念边跑边打电话向郑易求救,但郑易因为在开会没有接电话。
陈念躲在了垃圾箱里。小渺因为跟在后面,她在垃圾箱旁边,听到了手机铃声。
以观众的视角,我为陈念捏一把汗,我怕陈念会被发现,然后“死路一条”,接下来看到她被疯狂暴打的场景……
但她“逃过一劫”。魏莱和罗婷折返,问小渺有没有发现陈念。她明知道陈念就藏在垃圾箱里,但她并没有“出卖”陈念。
至于小渺为什么这样做,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她在一瞬间的“良心发现”,在多次“助纣为虐”后为自己“救赎”。
后来的小渺“明明什么都听她们的”也成了被欺凌者。校门口相遇后,陈念陪她回家。但当两人被霸凌者围攻,有人喊出“小渺,打她”时,她最终把拳脚伸向了陈念。
我第一时间应景地想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真像农夫与蛇的故事,帮了它却反被咬一口。
这一小片段,有网友评论:“恐惧的推力,超越善意,超越同情,超越悲悯”。
小渺前后不一的行为,更能显示出其内心剧烈的矛盾,这是一种怎样扭曲的人格啊。
可能小渺本性并不坏,但在身以魏莱为首的小团体中,她为了建立心理学上所说的“同一性”,竟然这样对待陈念。
对比、讽刺、烘托的手法,淋漓尽致,渲染了校园暴露背景下,少年少女们歪曲的价值观和病态的心理。
多重手法的巧妙运用,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电影情节的精心设置。我觉得制片人的想要的效果都达到了。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十分痛恨以魏莱为首的欺凌,十分同情陈念和小北。从而反思校园暴力。
We’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54477/933210e6c89b0ad8.jpg)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
ID:gh_c8863ff7454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