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陈列传(三)
陈忠
陈宠的儿子叫做陈忠,字伯始,他在永初年间被征辟到司徒府中任职,三次升任为廷尉正,以有才能而著称。司徒刘恺举荐陈忠通晓法律,应当担任皇宫机密事务,于是他被提拔为尚书,负责协助三公处理案件。
陈忠自认为世代掌管刑法,用心务必在于宽和。当初时,陈宠在任廷尉时,上书要废除汉朝法律中超出《甫刑》的条文,还没有施行,在陈宠被免职后就被搁置。随后的法律严苛繁琐,百姓不堪忍受。陈忠大体按照陈宠的意思,奏报呈上二十三条,补充为《决事比》,以补救现有法律中严苛繁琐的敝端。另外还建议废除蚕室宫刑;解除贪污官吏禁锢三世;精神病杀人,可以减免重罪论处;母子兄弟相互代替服刑的,可以允许,赦免被代替者的罪责。这些事情全部施行。
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开始亲理政事。陈忠认为临政初期,应当征用选聘贤才,以辅助朝廷宣扬推行教化,他多次上书推荐了当时的隐士和正直人士像冯良、周燮、杜根、成翊世,于是朝廷用公车礼聘冯良、周燮等人。后来国家接连发生灾异,汉安帝诏令举荐有道之人,公卿百官各自呈上密封奏报谈论国事。陈忠认为诏书中既然打开谏诤之门,考虑说事的肯定会言辞激烈,有时会让汉安帝下不来台,就上书做汉安帝的思想工作。其中说道:
“臣听说过仁德之君胸怀宽广,能容纳高山大川,能接受恳切直率的谋略;忠臣应当竭尽忠诚之节,不畏惧忠言逆耳受到灾祸。所以高祖皇帝没有追究周昌说自己为夏桀、商纣的话语,孝文皇帝欣赏袁盎用人猪之事来讥讽皇后,孝武皇帝采纳东方朔把宣室作为正堂的建议,孝元皇帝容纳薛广德以自杀胁迫自己。当年,晋平公询问叔向:‘国家的忧患什么为最大呢?’叔向回答说:‘大臣看重自己的俸禄不敢极力直谏,小臣畏惧判罪不敢直言,由此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晋平公说:‘好。’于是下令说道:‘寡人想让大家都进善言,有阻止群臣进言的,其罪当死。’现在陛下下明诏弘扬商高宗的美德,推崇宋景公的至诚,引咎自责,反身自省,向群臣进行咨询。有说事的如果看到杜根、成翊世等人因亲近蒙受陛下录用,身居要职,肯定会随风响应,争相进恳切耿直之言,如果能再嘉奖其奇异谋略,并且及时采纳使用。如果见解偏颇,妄自有讥刺的意思,这也是忠言逆耳,与事实有出入,也要暂且宽容对待,以显示圣朝进言无忌讳的美德。如果有真知灼见之士,对策中中有高明见解,陛下应当召入宫中,亲自问询,特别升职一等,以广开直言之路。”
书信奏报后,汉安帝下达诏书,封有道的成绩优异者、沛国人施延担任侍中,施延后来官至太尉。
中常侍江京、李闰等人都被封为列侯,他们一起秉持大权。汉安帝还偏听偏信保姆王圣之言,封她为野王君。陈忠心中怀有愤恨之情,但没有敢再陈述劝谏,于是写成《搢绅先生论》来讽刺,文字内容太多,所以没有记载在这里。
汉安帝自从继位之前,先后有汉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去世,百姓流亡失所,盗贼四起,郡县间则相互隐瞒掩饰,没有人肯揭发这些情况。陈忠独自认为这些事情堪忧,就上书说:
“臣听说过轻罪是重罪的开端,小错是大祸的源起,所以大堤崩溃于蚁穴一样的小孔,气泄于针芒那样的小眼。这是说明察者要重在防微杜渐,智者要明察秋毫。《尚书》中说:‘小错不能姑息。’《诗经》中说:‘不要纵容诡诈之人,谨防无良之人。’大概这是想从根本上杜绝祸患,并且一定要深谋远虑。臣私下里看到永初元年以来,盗贼接连发生,攻打岗亭进行劫掠,杀伤很多百姓。对小偷小摸如果不能禁止,就会形成强盗;强盗不能剪除,就会形成盗贼;盗贼成群结队,就会形成大的祸乱。所以要按照法律及时追捕,对于为他们提供通行与饮食的,要判处大辟杀头的重罪。最近以来,朝廷不以此为忧。州郡督导工作进展缓慢,县令县长防御不力,都想收获虚名,大家都忌讳地方上出现盗贼。虽然有时发觉,也不想全部清剿。有些官员逞威渎职,滥发淫威,无辜百姓深受其害。有些官员借追捕盗贼的名义,变相增加赋敛。即使有官吏追捕,也是做做样子,致命受盗贼伤害的人家,不敢申诉控告,左邻右舍相互隐瞒,有的甚至拿出钱财,以便让盗贼赶紧离开。等到盗贼犯大案要案不能掩饰时,才不得不上报朝廷。这都使盗贼渐成气候,从而猖獗不法,有些官吏因此受到诛杀,大概原因都是在此。前年渤海郡贼寇张伯路的事情,可以作为警戒。覆车的轨迹,其实并不遥远。大概这都是从枝节上寻找原因,没有从本源上纠正做起。应当增加修改旧的法律条文,以防备出现类似事件。从今以后,贼寇猖獗时,如果一旦被邻近郡县发现,一经查实,案发地的官吏一律正法,郡尉贬职位一等,县令县长罚三个月的俸禄赎罪;第二次被发现时,郡尉就地免职,县令县长贬职位一等;三次及以上被发现者,县令县长就地免职。可就此撰写设立科条,用诏令文颁布,敕令刺史严加落实纠察惩罚。希望通过猛济宽,震惊恐吓奸臣。今年已经进行夏季大暑,但气候并不协调,依然寒气袭人,地下涌水成为变异。天降灾异,肯定有其中缘故。陛下对举荐的有道之士,可以向他们策问国家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国家施政出现了大的差错,才会导致冷暖异常。如果他们有好的建言献策,要及时采纳,以回应上天的警戒。”
当初,116年,邓太后下诏书,让大臣得以服三年丧期,服完丧期后返回任职。陈忠因此上书说:“孝宣皇帝的法令,在边疆从军屯垦或在官府服徭役的,在祖父母去世后,未满三个月的,一律免除徭役,令其回家奔丧送终。奏请按照此规定执行。”
邓太后采纳其建议。到了建光年间,尚书令祝讽、尚书孟布等人奏报,他们认为:“孝文皇帝约定深薄葬之礼,光武皇帝废除官员告假奔丧的规定,这把些制度遗留于后世,确实不能更改,应当恢复建武时期的惯例。”陈忠上书说:
“臣听说根据《孝经》,人们崇尚孝道开始于爱亲,终止于哀痛。上自天子,下到普通百姓,尊卑贵贱,其大义都是一样的。父母和子女同气异息,一体分出,三年后才不在怀抱之中。先圣根据人情而制定丧服礼节,服丧要满二十五个月,所以《春秋》中记载,臣子有大丧,君主三年不招呼其出门,闵子骞身穿缞绖丧服,出来为国君做事,回到家中继续服丧,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以才说‘国君用人,不合乎礼仪,臣子为国君赴难,合乎礼仪’。周室衰落后,礼制遭到破坏,《诗经》的《蓼莪 (lù、é,音路、鹅)》诗中暗自哀伤唱道:‘盛酒的小瓶空了,这是盛酒大瓮的耻辱。’是说大臣不能尽人子之孝,也是国君的耻辱。高祖皇帝受命于天,萧何创立制度,大臣都有服丧的假期,符合表达哀伤的感情。建武初年,国家刚刚经历战乱,所有国家大政大多简易行事,所以大臣既不能有服丧的假期,群臣也从私心出发,很少有服满三年丧期的,从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礼仪制度实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而减弱。大汉建立之后,虽然继承了衰敝局面,先王的制度稍后慢慢施行。所以,藉田耕种开始于孝文皇帝,举荐孝廉始自于孝武皇帝,郊祭礼仪定型于孝元皇帝和孝成皇帝,明堂、辟雍、灵台三雍建立于孝明皇帝,大臣为父母服丧形成于陛下这里。陛下的圣功美业,会流传百世。孟子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臣希望陛下登高北望,用思念母亲甘陵的孝心,猜度臣子的心愿,那样就会海内各得其所。”
宫中宦官从中捣乱,陈忠的奏报被扣压,最终汉安帝还是采纳了祝讽、孟布的谏言,编入到法令中。
汉朝服丧制度黄其军
作于2023年1月11日(古历壬寅年十二月二十)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