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开头这样写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怎么理解?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这样简单翻译为:知识多,人生短,追着学,就挂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生产速度,已经超过了整理的速度。很多人感慨,我们的活法,从岁月静好变成了岁月惊惶。
扑面而来的信息,多到了我们受不了,杂到了我们接不住,我们感觉时间不够用,人们将这个现象定义为“信息过载”。
就我自己来说,每天就面对信息过载的压力。光微信里关注的公众号就有几十个,还都是精挑细选留下来的,每天都感觉有看不完的文章。
而且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每天午休或者睡前,抽点时间匆匆浏览推送文章,也许当时看的时候感觉有所收获,过后去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有一种感觉,看了很多文章,去发现自己懂的还是太少,这就是什么都想学的后果,学什么都不精。
如果只关注某一个领域的最新消息,当然不会感到信息过载,所以万维钢这样说:“所谓信息过载,原因只有一个,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太低。”
的确是这样,甭管什么时代,只要你到陌生的地方,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信息过载,所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容易迷路,而在熟悉的地方,只会觉得新鲜的东西太少。
最近两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知道的越多,反而知道的越少。知道得更多,发现自己更加无知。
爱因斯坦形象地描绘过有知与无知的关系。他说:
让我们来画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里面,一个人所无知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圈子就越大,同时发现这个圈子外面的东西也就越大。
我就是这样,以前沉迷于玩乐,忽视了学习,还以为自己懂得很多。而现在真正想学点东西,才发现自己有多无知。
本来以为只需要学习某个技能,了解某个方面的知识,结果就是在学这个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那个方面也不足,也需要学习,总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后面几乎什么都想学。
有人说,上帝给人类设置了两大约束条件,第一是资源是有限的,第二是生命是会消失的。资源是有限的,于是人会去追逐远方;生命会消失,所以人总是想创造一些美好。
所以用有限的时间,去关注无限的信息,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注意力为零。
快餐文化时代,一方面我们乐此不疲的在信息间穿梭,让我们以为懂得很多,另一方面,我们对知识的吸收率极低,我们并不能真正运用它们。
我们渴望知识,但是面对知识的焦虑,我们怎么应付?两句话给你答案。
1、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
2、你知道什么不重要,你知道它的方式很重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存在一心多用的传说,在某一个时刻就只专注于做一件事。今后的学习也是,学完不重要,消化才重要。
写作是一个输入、思考、再输出的过程,没有好的输入,没有有效的输入,注定写不出价值很大的文章。
因此我们平时学习时,应当注意消化吸收,而不是追求一天看了多少文章,读了多厚的书。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让知识穿过我们的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