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经典常谈》(8)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1-17 16:40 被阅读0次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的鲁史《春秋》,那么“战国”这个名称又是出自何处呢?

“战国”的名称出自《战国策》,这是一部重要的史书,编者是西汉的刘向,书名也是他提议的。所谓的战国时期,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也就是从公元前403年~前202年,总共二百二十年。

1.战国

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内战不止。三家分晋,意味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周天子的地位也进一步削弱了。连年的战争之后,那些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剩下的就是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合称为“七雄”。当时的国际形势空前紧张,各国都在边境修起了长城,似乎每位国君都是枕戈待旦。兵器由从前的铜器变成了铁器,意味着武器更先进了;部队由步兵和兵车发展到了骑兵,可见战术也进步了。那时候还出现了以帮助各位国君作战为职业的人,整个社会一片混乱,真正是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便是当时的社会惨状。

策士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战争毕竟劳民伤财,而且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有取胜的把握,所以各国都开始在外交上下功夫。国君和大臣都竭力招揽一些有技能的人,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鸡鸣狗盗”之徒,整个社会形成了“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说客是地位最高的。

2.策士

说客,也就是策士,主要负责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相当于外交官。如果外交能力强,只凭口舌就能排难解纷,就能免去战争的灾祸;如果实在没办法必须作战,凭借着策士的口才也可以多找一些参与的国家,等于多了些帮手。所以策士不计出身贵贱,只要能让君主达到目的,就可以拜为卿相,蔺相如就是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期策士的代表是苏秦和张仪。苏秦是合纵派的代表,就是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张仪是连横派的代表,主要是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他们被称作是“纵横家”,都是鬼谷子先生的弟子。

我们今天提到苏秦,常常想到一个典故“锥刺股”。他本来是连横派的,去游说秦惠王不成,只好回家。结果家里的父母兄嫂都看不起他,他潜心读书,夜里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就这样苦学了整一年。离家后他改为游说六国合纵,获得了成功,佩了六国相印,可谓红极一时。

张仪在楚国的时候,有一次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怀疑是张仪偷的,便把张仪绑起来打了几百下。但张仪始终不承认,楚相只好放了他。回家后妻子心疼他,他却安慰妻子说,只要自己的舌头还在,就一定能成功。后来他做了秦国的相。

无论是苏秦、张仪还是其他的策士,不管他们是合纵还是连横,共同特点就是:翻云覆雨,巧舌如簧。他们的心中没有原则,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是要“取卿相之尊”(苏秦语)。

朱自清先生说:“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3.《战国策》

《战国策》就是一部记录这些策士们的外交言辞的书。虽说是一部史书,但从汉代以来,人们更多是对它的文学价值加以肯定。朱自清先生说:“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宋代的李文叔评价《战国策》,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情“浅陋不足道”,但是“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也是在高度评价它文辞之胜。

作为一部史书,《战国策》有些叙事显然有夸大其词之处,不能看作信史,但它仍是我们今天研究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其史学地位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so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