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拨浪鼓“笃笃笃”摇动的声音传来,村子里的小孩子们便自发地往家跑。跑去干嘛?找家里可以换嘟嘟糖的一切可换之物。
我也是其中之一。
家里的角角落落,楼上楼下,甚至后门的破墙洞都是翻找的对象,目标只为找到:破塑料鞋子,破铜烂铁,鸡毛鹅毛等这些可以换到糖的宝贝。这些宝贝并不好找,一是在农村人家,这些本来都是稀缺之物;二是有了,也是早就换掉的了。
换嘟嘟糖的生意人,我们叫他“货郎”。货郎挑着前后两个箩筐的担子,一个箩筐里上面放着木质的箱子,箱子向上的一面玻璃镶嵌的,玻璃里摆设着红红绿绿的小商品,有女孩用的头绳,发夹,家里主妇用的针线之类为主的商品;另一个箩筐上是嘟嘟糖,用一层黑不溜秋的塑料片蒙着。娃们见了,嘴巴里已经有了发应,不由得砸吧着嘴,好像已经吃到了嘟嘟糖的味道。当然,想象归想象,接下来是挖空心思的,想尽一切办法,实际地尝到嘟嘟糖的味道。
嘟嘟糖可以用钱买,当然这个渠道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对孩子们更友好的得到方法是以物换物。于是,当货郎手里的拨浪鼓传来时,孩子们自动舍弃去要钱的念头,而是往家跑去找宝贝。
一次,我在家里实在是找不到所换之物,把自己的一只断了鞋带的塑料鞋交给了货郎。那只塑料鞋按现在的标准那肯定是不能再穿了,可是那年代,鞋带断了,那就剪掉鞋带,成了一双塑料拖鞋,还可以大有用武之地。后来的事情败露,自然免不了招来一顿臭骂。
货郎会在人多的地方放下担子。担子一放下,引来了附近男女老少的观摩,加以品评,或是问问价格。
找到宝贝的孩子飞奔而来,小脸上洋溢着幸福,小眼睛放着光,把宝贝递给货郎后,期盼着能换到心目中所希望的嘟嘟糖。但是货郎一般都是极其抠门的,他接过孩子手里的宝贝,不忙着放下,而是手里掂量着,生出一副嫌弃的样子,最后勉为其难地放进了箩筐里。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货郎揭开嘟嘟糖盖着的塑料片,一手拿刀片,一手拿铁器,刀片扣住嘟嘟糖的边沿,叮一下敲击下去,嘟嘟糖应声而裂。孩子的脸色沉下来了,离心中的期盼太远,祈求的眼神看着货郎,不肯接手。这时,旁边会有人助阵,让货郎再给多些。货郎无奈地苦笑一下,再敲击下一片作为补偿。孩子才不情不愿地接了过来。
那时,家家孩子多,换到这样的一块糖是要兄弟姐妹平分的。我们家三姐妹,第一位当然是最小的小妹先,把嘟嘟糖凑到她嘴边时,叮嘱她不许咬多了,然后轮到二妹,最后自然是我了。
嘟嘟糖是一种麦芽糖,表面颜色呈淡黄色,类似于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咪奶糖”。用门牙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香甜味弥漫开来,直到完全化开,是不会舍得嚼碎吞咽的。有糖的孩子砸着嘴巴,享受着难得的美味。可是苦了那些没有糖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着,肚子里的馋老虫越被引发得难受,那种折磨是常人难以忍受着,更何况是孩子。
有大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实在是太过残忍,让自家吃糖的孩子避开去吃。但是,炫耀吃的也是一种荣光,糖的甜味加上投射过来的艳羡目光,好比是糖的甜味又增加了几分,哪能轻易地失去这样人生的高光时刻。于是,没糖的孩子又去磨家人,又去翻天覆地地寻找着……当然,只有极少数人能成功,有的父母动了恻隐之心,慷慨解囊,拿出零钱给孩子买了糖,或是把家底子里藏着的宝贝交给了货郎。
货郎歇的地方,人流是川流不息,孩子是不会散去的。吃过糖的盘算着能否再吃到些,没吃到的自然期盼着奇迹发生。这时,往往有人出来,让货郎挑了担子赶紧离开。货郎见继续成交的可能性不大了,也就挑起担子,摇着拨浪鼓离开了,寻找着另一处人员密集处。
可是,接下来的一幕绝对是壮观的,一大群孩子们起哄着跟在货郎的屁股后面,直到把货郎送去很远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