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
我国远古先民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作为坐标,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依据我国古天文学理论,把仙字潭摩崖石刻各个“字”符号化形象与文献所记述的星宿的形态(本文星宿形象图来自京都大学藏本《二十八宿总论》钞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仙字潭摩崖石刻(见图一)的展示方式虽为抽象,依然是对日月和二十八宿的星辰图像的摹状,石刻的整体表现出来的是一幅仲夏的天象图。
图一石刻图采自欧潭生、卢美松:《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新考》,北京:《考古》,1994年02期图一所示,仙字潭摩崖石刻的中间摹状的是祭司(或称巫觋、司天者)(图一,①),北斗七星(图一,②),左上端蛙状的是月(图一,③)。右边和右上角为南方七宿,分别是井(图一,1),鬼(图一,2),柳(图一,3),星(图一,4),张(图一,5),翼(图一,6),轸(图一,7)宿;下边和右下端为东方七宿,分别是角(图一,8),亢(图一,9),氐(图一,10),房(图一,11),心(图一,12),尾(图一,13),箕(图一,14)宿;左边和左上角为北方七宿,分别是斗(图一,15)、牛(图一,16)、女(图一,17)、虚(图一,18)、危(图一,19)、室(图一,20)、壁(图一,21)宿;左上角和上面为西方七宿,分别是奎(图一,22)、娄(图一,23)、胃(图一,24)、昴(图一,25)、毕(图一,26)、觜(图一,28)、参(图一,27)宿。
二十八宿的星辰图像环绕祭司的周围, 日月表征“阴阳”,合而成就了一幅完整反映殷商晚期先民们祭山礼仪的视觉表现(关于仙字潭岩画的年代,盖山林认为:“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是我国南方地区已发现的岩画中时代最早的岩画作品。”欧潭生、卢美松:“认为仙字潭岩画应是商周时期闽族或‘七闽’的祭祀遗迹。”本文认同欧潭生、卢美松商周时期的观点)。天象图在模仿宇宙的生命气息的同时,也体现了存在于二十八宿中的时间结构。石刻二十八宿的所在位置凸显仲夏的天象,另外,从仙字潭摩崖石刻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南宫的星宿、张宿的位置,也可知这是一幅体现仲夏的天象图。“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系辞》)祭祀山川土地及相应的天上的分星的礼仪应与天象图相似,才会不违。殷代以来,一直有在地上设立坛台,以祭祀山川土地及相应的天上的分星的礼仪。《尧典》中有“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的记载。郑玄注《大传》云:“祭者必封,封亦坛也。十有二山,十有二州之镇也。兆,域也,为营域以祭十有二州之分星也。坛、沈、封、兆,皆因所宜为之。”(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02页)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星象图是夏祭时先民们祭山的礼仪图。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前方,有大范围的岩地(见实地拍摄图片),足够用来祭祀,岩面上布满打方格的线条,疑是用于站位。另外,岩地的左边(面对摩崖石刻)发现有祭祀用的石臼。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福建仙字潭是先民祭祀山川土地的地方,在仙字潭,先民设立祭祀坛台,在巫觋指引下,按照天象图式进行站位,祈祀山川百源,以祈谷实。
实地拍摄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