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说”和“岩画说”之辩
最早记载和解读仙字潭石刻是唐代张读撰写的《宣室志》。原文如下:
“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螭,常为人患。人有误近或马牛就而饮者,辄为吞噬。泉人苦之有年矣。由是近山居者,咸挚引妻子,从去他郡以逃其患。元和五年,一夕,闻南山有雷震暴,声闻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里人洎牛马鸡犬俱失声仆地,汗流被体,屋瓦交击,木树颠拔,自戌及子,雷电方息。明旦往视之,其山摧劈,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其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鳄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自是居人无复患矣。惧者俱息,迁者亦归,结屋架庐,接比其地。郡守因名其地为石铭里,盖因字为铭,且识其异也。后有客于泉者,能抟其字,持至东洛。时故吏部侍郎韩愈,自尚书郎为河南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赤黑示之鲤鱼天公卑杀牛人壬癸神书急急。然则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蛟螭之词,令戮其害也。其字则蝌蚪书,故泉人无有识者矣。”([唐]张读:《宣室志》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44页)
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于1935年在《岭南大学学报》四卷二期发表论文《汰溪古文》,为我国近代考察仙字潭摩崖石刻之始,认为是少数民族的文字 。林钊、曾凡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发表 仙字潭摩崖石刻的调查报告,认为“这些石刻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图画文字”。弘礼在《文物》1960年第6期发表《福建古代闽族的摩崖文字》一文,认定“这些石刻,都是古代七闽的文物遗迹”。 刘蕙孙教授在《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发表了《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把仙字潭石刻释读为:“昱(明日),馘夷俘越,昊王昱,吴战越、战番。” 1988年7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和漳州市文化局组织召开“漳州地区古代摩崖石刻学术讨论会”,之后出版了《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1990年)论文集。石刻为文字之说成学界的主流。
陈兆复在《美术》1986年1期 发表《四万里路云和月》,盖山林在《美术史论》1986年1期发表《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欧潭生和卢美松在《考古》1994年02期发表《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新考》,对古文字说提出疑义,认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岩画”,体现了福建地区闽族部落的社会属性、生活习俗及文化特征。
“文字说”承继先人,结合文物遗迹,富有文化的底气,然释读为闽族的文字,有生搬硬套之嫌。“岩画说”依据远古先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俗,释读为部落日常生活的图像,简单且粗糙。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指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天文学发端最早的古老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明的起源与天文学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 释读岩画这种先民存象,重要的是要根植于我国古天文学这个文化母体,从我国古天文学理论去寻找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