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月四号,还有一天,又有一大批的莘莘学子要踏入高考的大门,而这场在命运中有很大抉择能力的考试,将会决定他们未来要去向何方。
到了大学之后,有的学生会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进一步提升自己;也有学生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努力,进了大学反倒开始天天打游戏,虚度光阴。明明入学门槛差不多,为什么四年下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呢?
今天下午去交实验报告的时候,看着我们专业很多同学都在大一的自习室学习,有的是考研,有的在考事业编,不管在学习什么,那种努力的状态都是让人欣慰的。
虽说鲁东大学一直以来就有“鲁东高中”的说法,刚上大学的时候,就要背校规校纪,军训的时候,也要每晚上晚自习,大一一整年的时间也不自由,有每天早上七点的早自习,每晚七点的晚自习,每天自习都有学生会的人专门去检查,仿佛还没有真正开始自由的大学生活。
不过,上帝从来不会辜负一个努力的人,付出也一定会有相信的回报。鲁东大学每年的考研率都非常高,可以排到山东省前三名,也有很多考上名校,211,985的,这些也都离不开学校对学习高标准的要求。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结,那就是自己遇到了堪称鲁东大学最负责的班主任,波波老师能够尽善尽美到什么程度呢?
别的大学班主任基本上一个学期都不开一次班会,波波老师几乎最少半个月开一次班会,除了学校里规定的,还有专门的学生座谈会;大一时候周一到周五的的自习是学校规定上的,他却另外要求我们周六或周天也必须要有一天的时间去自习室学习,从大一就开始为考研或就业做准备,不让我们虚度一点时光,为防止学生周末不来上自习,他每个周都会专门来自习室看,还会拍照,把照片发到他建立的微信群里面,让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在努力学习……
曾几何时,我为自己遇到了一个这么奇葩的班主任而抱怨命运的不公,想突破被人限制的牢笼,勇敢的像海鸥一样自由飞翔,可由于不得不的硬性要求,我也只好服从。
可今天,我突然发现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我们16级信管不仅是波波老师的骄傲,也是信电学院的骄傲,我们专业的平均成绩远远超过其他的专业,学习态度也都非常认真。从自习室回来的路上,经过好几个其他的教室,我发现很多人在那里聊天,玩手机,只有我们班最认真,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说到“努力”,在心理学中,努力意味着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一方面能让我们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做长远打算;另一方面也帮我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勇敢尝试。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该努力去做,还是半途而废,这都是我们的大脑做出的决策。也就是说,不管是强烈的好奇心、控制欲,还是懂得规避风险,遵守社会规范,都是不同的自我调节的模式。按照自我调节的主导模式呢,我们可以大致把人分成三种类型:冲动型、抑制型和调节型。
从生理上讲,冲动型的学生,大脑里的奖赏系统不够敏感,非常需要即时的奖励,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想做什么马上就得去做,根本不计后果。
与此相反,抑制主导的学生表现得会非常乖,看起来也很“努力”。但这种“努力”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努力,只是一种畏惧。他们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如果挫败感太强的话,容易陷入抑郁,甚至厌学。
调节型的学生就比较好,这种类型的学生自己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比较好,属于冲动和抑制搭配比较恰当的类型。他们就算在陌生环境里,也能平衡自己的冲动和恐惧,表现出比较成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高考中,冲动型的学生比较难通过高考,因为他们上中学的时候,会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沉迷网络游戏,也就是所谓的“差学生”。就算有例外,可能有一些严重偏科的学生在某些学科上能够感受到奖赏和鼓励,表现得非常努力。但在其它学科,就完全无法投入。这样一来,冲动主导的学生虽然会表现得很活跃,但不会让人感觉到他们很努力,而且,他们在高考中,相当一部分会被淘汰。
那抑制型的学生呢?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家长和老师的权威会让他们在中学阶段表现得很听话,能够服服帖帖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大多数能够顺利通过高考。但他们一旦来到不同的环境,原有的自我调节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往往会变成在大学中自我放纵的学生。
所以有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放纵,是因为他们所谓的上高中时努力学习,只不过是害怕权威罢了,并不是真正的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抑制型的学生即便是上了好的大学,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办法自我管理,变得越来越差。
其实不管是高考,考研,还是任何一次学习和考试,我们都应该学会把握生命的平衡,该努力的时候就努力,该玩的时候就玩。学会延迟满足感,也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努力,做一个调整性高的人。
高考其实不是一次单纯的考试,而是人生马拉松的一环,不仅是为了高考要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加油吧,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