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天晚上吃完饭回家,轩哥走在我们前面。我看见他走的很慢,准备过马路。虽然轩哥已经八岁了,但是我还从来没有让他一个人走过,而且晚上灯光又不好,我非常担心,喊他跟我们一起走。他爸爸说:“你可以放手了!他走过”。这时我想起平时我抱着小宝拉着轩哥一起过马路时,轩哥很不情愿的样子。等我们走到马路对面,轩哥跟我说:“等长大了,你还跟我一起手拉手过马路,多丢人啊!”我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我一直觉得他还小,还没有能力做很多事儿,总是替他担心,原来独立的种子在他心里已经在萌芽了。有人说:妈妈最好的方式就是随着儿子的成长,离他远一点,再远一点。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二
小宝最近很黏人,在家里总是要抱抱,所以爸爸下班回来后,不得不抽空陪孩子,或者做一些家务。在爸爸看来,孩子的存在,妨碍了他的自由,影响了他的“钱途”,所以在陪伴孩子这件事情上,他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十分有趣又特别的贴切:“有的爸爸在教养孩子方面像个癞蛤蟆,戳一下,蹦一下,不戳不动。有时被逼狠了,只好去“陪伴”孩子,但真正的注意力永远都在手机上。”以至于,我时常会觉得爸爸这种生物的存在根本就是多余的!有一次爸爸半开玩笑半无奈地说:“我要离家出走”,我问轩哥:“怎么样?”,轩哥说:“不好,那我就没有爸爸了”……
原来,无论妈妈的爱给多少,也没办法占满一个孩子的内心,孩子需要完整的爱。然而“孩子的渴求”与“爸爸的不情愿”一直是矛盾的存在。至于如何让“父亲归位”、“唤醒父爱”,并不是妈妈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这个过程是需要社会环境影响刺激的,根本上是要靠个人觉悟的。做为妈妈,能做的就是减少抱怨,把妈妈的位置坐正,不越位、不错位,该爸爸做的就不要越俎代庖,因为爸爸对于孩子来说无可替代。
三
十一放假前两天,雨含表妹来了。因为我们大人的疏忽大意,轩哥把雨含的语文书带到了他的学校,放假了教室门锁了,没办法拿到书,为此雨含哭了一晚上把眼睛都哭肿了。第二天,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玩儿,轩哥吵了雨含,雨含伤心了,又提语文书的事,边哭边埋怨轩哥。轩哥瞪着眼,大吼说:“你说啊你说啊!”我说:“不能这样对妹妹”!轩哥说:“我哭的时候爸爸就对我大吼说你哭啊你哭啊”。爸爸听了以后无言以对……
孩子是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的样子。我不止一次问过轩哥“最讨厌妈妈什么”,他每次的答案都一样“最讨厌妈妈生气”,说妈妈生气的样子最丑!生气、发脾气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完全出于本能,根本用不着思考,当然也是最最没用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不希望孩子怎样,那我就不要那样;如果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那我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论好的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