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电脑没有普及,也没有电话和手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就是写信。记得住校的时候,每周邮递员都会把信件送到收发室,于是一大堆学生争着寻找自己的信件。见到信,就好像见到了亲人。
那时候,李春波的歌曲《一封家书》传遍大街小巷,听着就让人特别感动,触景生情,我也想家,也想写一封家书。提起笔来,激情难抑。说实话,在家里,想离开家,离开家,又想家,想妈妈。综合来说,外面没有家里舒服。而且每次写信,我都会流泪,我把对亲人的思念诉诸于笔端,把平时不说的话都用文字表达出来。密密麻麻的字伴着我的泪水邮寄出去,我在泪光中想象着家人的模样。每一次我都会用四五页稿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话要说。我有一个同学,她写信总共不到一百字,我问她为什么不多写点,她说没什么可写的。
后来回家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爸爸给她读信的时候,她哭了,是感动,她从没想到女儿会如此懂事,如此理解她。而姥姥呢,她把我的信件保留,每次只要家里来人,她就拿出我的信,让人家念给她听,其实也是一种炫耀。
有一年,不记得是九几年,连续大约两三个月的时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晚上固定时间都播出"小天鹅杯"家书大奖赛入选作品,同学每天准时打开广播收听,那里的书信都很感人,我也萌生了试试看的想法,于是就写了一封家书邮了出去,我没有跟任何人说,因为没抱多大希望。过了大约有一周时间,我突然从广播里听到了我的名字,当时以为是和我同名的人,直到后来主持人读了地址,我才确信这就是我的书信。我当时着实激动了一番,因为太出乎我的意料了。由于没有电话,所以很遗憾没能让父母收听到电波里传来的书信。后来回家,听爸爸说,他的同事和村民有好几个人都听到了,她们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虽然也有点儿遗憾,但仍然很高兴,觉得脸上有光,尤其通过这件事他印证了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那就是他的女儿会写作文。说真的,我觉得那就是一次碰巧。
中专时代,是我感情泛滥的时代。写了多少封家书我不记得了。有时也间或给表姐写信。不管给谁写,提起笔来就刹不住闸,先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直流。很多年以后,我想,如果当初我写情书,肯定会俘获一个人的心,或许我们会谈一场恋爱,给寂寞的青春增添一丝浪漫的色彩。遗憾的是,命运没有给我抒情的机会,等我若干年后找到爱人的时候,手机兴起,书信已经绝迹了。虽然联系方式快捷了,但于我,又何尝不是一种失落呢?
微信普及了,我有时给爱人发几句感慨的话,"他回复,别整没用的",我无语。此时我多想回到当初,想着远方有一个日思夜想的人等来我的情书,迫不及待拆开阅读,微笑着流泪,回忆我写的每一句话,哪怕从不给我回信,那也是一种幸福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