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够,钱来凑”,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在高考失利后,即保专业,又保学校,会选择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专业好,与国外院校合作,有些学科是英语授课,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先进,因为有了国外大学的合作,学生有机会在国内就见到和学到国外的东西,对拓宽孩子的视野很有帮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中外办学。
首先,英语成绩不好,尤其是听说能力差的孩子一定要慎重选择。合作办学基本上都是双语教学,孩子如果英语不好,无法听懂国外教授或老师授课,学得会很累,很痛苦。
其次,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前年我的朋友的孩子上了北邮的合作办学,学费一年六万,还不加生活费。对于工薪阶层,这的确是个不小的开支。而且,一旦上了合作办学,中间会有优秀学生的海外夏令营和交流学习,到时候让孩子去还是不去?去就要交钱,不去又觉得对不起孩子。家长会进退两难。
第三,要考虑孩子心理是否足够的强大。能上合作办学的孩子,非富即贵,尤其是江浙一带,他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也很有钱。孩子有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那个环境,看同学优异的吃穿用度,自己的家庭却只能不能给自己提供优秀的资源与资金。他是否有勇气面对自己在同学们中的经济劣势,勇敢地做他自己?
亲戚家的孩子上了上海交大临床,结果同宿舍的三个女生都是天之骄子,有同学家长是上海某医院的院长,还有一室友妈妈是某省的卫生厅副厅长,还有一位同学家里虽不是官员,却是富翁。这些室友卡上的钱随便刷,化妆品一套都一万多。孩子原有的学习优势在这里不再有优势,反而在与同学们的家庭经济对比中自怨自艾起来,她不敢和他们一起玩,因为没钱。也不敢和他们一起嗨皮,连叫外卖别人都是七八十一份,她还不起。渐渐在伙伴中落了单,甚至有些抑郁了。
妞听了亲戚家的故事,说她拎不清,学医是学知识的,为什么要攀比消费?不能出去玩,不是可以去图书馆吗?别人比你优秀,不是正好可以学习他们的格局与视野吗?真是年少轻狂,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人是感性的动物,一个家里的兄弟姐妹虽然成家后各过各的日子,但是如果经济上有谁强谁弱,还会相互嫉妒,甚至心理失衡。更何况一帮热血青年,大学四年甚至五年或八年呆在一起,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心理会平衡,除非内心超级强大。否则就是自己找虐啊。
所谓的格局和视野,是你们在同一个圈子里才能学习与借鉴,如果差别太大,你觉得自己能学得来吗?马云比我有钱,他的视野和格局让我敬佩,但是我却做不到,学不来,不过我并不自卑,因为我知道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作用。我做好自己就行了。可是亲戚家的孩子却抑郁了。她到底是个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不同。
最后,本科并不是终点,如果打算考研究生或博士的同学,没有必要在大学本科阶段耗费巨资,毕竟就业时看的是最终学历。如果打算本科毕业就去找工作的,选择合作办学上个211倒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每个选择合作办学学校的学生和家长都要想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