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网络新闻上看到“终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新闻。
早在三年前,我就在我的书中反对中外合作办学。
只是可惜,我的书对当前的教育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很少有对当前的教育有赞美之词,基本上都是在批评,再批评,不是什么正能量的文章,与当前的社会趋势不相符,所以迟迟无法出版。
我在跟出版社的主编沟通的时候说:如果只是把我的书看作是学术上的探讨与研究,那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可惜,一本书的出版,不是完全以学术探讨和研究来看待的,还牵涉到政治和社会影响。虽然我再三声明,也许我的思考是片面的,也许我的观点是偏激的,可我并没有反党反社会,我只是关注国家的教育,我只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但是,还是但是,我的书不宜出版。
也许人家的观点和出发点与我的不一样。人家的观点那才是高端和深远,而我的观点也太过简单和朴素,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我的地位低贱,从而观点也就显得有一些低贱。
网络新闻说:由于一些机构和项目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内涵式发展机制等问题,导致学生满意度低,吸引力弱,办学活动难以持续。
而我的观点是:教育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还牵涉到思想、灵魂、精神,以及骨子里透着的钢强与坚韧,而老外进来无论是合作办学,还是独立办学,由于各国风土人情不同,精神信仰不同,未必就能把中国的教育办好。
我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得思考和分析,也不知道我的观点是不是与这个网络新闻的观点有相吻合的地方。但是我的观点在三年前就已经产生,只不过社会没有给我机会发表而已。
当前的教育,说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实当前的教育,所有的人,老师、学生和家长,只看重成绩,而且只是文化知识方面的成绩,这是远远不够的啊。文化知识,只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必要过分地强烈追求。有些东西,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象1+1=2,以前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长大了在社会生活中他也会,也能在生活中运用得很自如,象英语,在读书的时候,苦苦地读,苦苦地背,可是毕业进入社会以后,一辈子也可能没有什么机会说上几句外语。
文化知识没有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文化知识只是一个基础,而真正影响一个人一生一世的东西,完全是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而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由于显示不出成绩,由于没有一个可靠地评价体系和标准,所以久而久之,在教育领域里,好象被忘记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忘记啊。
我总是坚持一个观点:教育不应该推向社会。
教育不是一种物质交换,更不是一种经济利益的交换。
老外进来办学,他不是做慈善,他与中国人自己办学的目的也是一样的——就是要赚钱,不赚钱的生意谁做啊?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有了这个出发点,教育已经不是教育,教育他妈的就是一门生意。
为了做生意,就必然要适应市场的原则和需要,而教育,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方向的,如果为了做生意,每个人都在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把教育的原则和方向随意改变,教育又怎么可能不变得面目全非?!
最近网络新闻的一篇《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 这个“优生”打了功利主义教育一耳光》不就说明,完全以经济利益的功利性教育的失败吗?如果以市场经济来看待教育,人家凭实力考上清华,你学校付出再多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应该的,况且你学校最终也得到了回报啊,当初想要的结果不也是达到了么,凭什么还要他这个刚刚考上清华的大学生来感恩呢?
这个“优生”只不过是太直接太直白了一点,究竟当前的教育培养了多少这样不知感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才,真的对将来的国家建设有用吗?
我们没有必要去责怪和批评这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责怪和批评这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清华大学也可能没有那个能力从本质上把这个学生教育和塑造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定错了方向,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就是以金钱来购买而来教育,最终达到这个典型的案例,又有什么不正常的呢?
我为什么总是反对教育推向社会?
教育为什么不能用金钱来交换?
教育,所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猪和牛,而是一群具有思想和独立个性的人,哪怕是一个不满三岁的幼儿,他都是一个具有思想和独立个性的人。这种思想和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万变不离其踪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去研究、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把教育的工作做好。
在当前鱼目混珠的教育市场,一些低素质的人才进入教育也很正常,教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要往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可能对于这些低素质的人才来说,那就有一点强人所难了,再说了,他也没有那个时间和心情,赚钱才是他唯一的目的。
我曾经跟人聊天时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用十分钟教你学会1+1=2,你给我十元钱,但是我用半个小时给你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请问你能给我多少钱呢?教你学会1+1=2,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个效果很明显,成绩也很明显,你能够看得到和感受得到这个成绩存在,给我十元钱就是对我工作成绩的正常合理回报。给你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是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人生成长所必须的一门课程,这种教育的难度要比1+1=2困难得多,没有一定的口才,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没有一定的为你将来着想的责任心,是没有办法给你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的,可是你能给我多少钱呢?我苦口婆心地、口干舌燥地给你讲了半个小时,却毫无成绩可言,成绩在哪里?这种教育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和模式,看不见效果,看不见成绩,凭什么要给我回报?久而久之,我就只教你1+1=2了,至于你的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又管我什么事!
可是一个人的成长路上,必然会受到一些委曲,必然会遇到一些措折,必然会在有的时候心情不愉快,甚至死钻牛角尖而想不开,如果长期得不到心理疏导和安抚,就必然最终会出现大问题啊。
把教育推向社会,把教育用金钱来交换,最后就只剩下了1+1=2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思想品德和心理疏导的教育就有可能渐渐地淡化和消失!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总是把更多的选择权利交给老百姓,教育也不例外。也许我们总是把教育看得太简单,以为人人都能懂教育,以为人人都能判断是是非非,如果真的是人人都能懂教育就好了,如果真的是人人都能判断是是非非,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不会出现艰难和被动的局面。可惜情况不是这样的,教育也不是那么简单,还有很多人不懂教育的内涵,不懂教育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不知道要让他自己做出选择,那是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选择成功了,教育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可是一旦选择错误,失败也许就是一种必然,如果失败了,教育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没有!教育一旦错过了机会,就是永远错过,这样的风险和责任,又有谁来担当?有没有人想过,那些已经错过了教育机会的孩子,在将来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特别是一些政策方面,只是提醒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要慎重。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也想慎重啊,可是他有那个能力慎重吗?他怎么知道人家的实际办学情况?他怎么知道人家的教学质量?他怎么知道人家的师资配备情况?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信息渠道,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哪有那个能力去了解和知道啊。如果有能力去识别学校的好与坏,又怎么可能会出象什么“豫章书院”的事件?在当前还有多少象“豫章书院”之类的学校正在开办?还有多少家长因为分不清是与非、对与错而在盲目地选择学校?难道选错了学校,仅仅只是家长本身的责任吗?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也许就是家长本身的责任,但是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的社会也是要负责任的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