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咨访的妈妈又是一位焦虑的妈妈。
首先是控制而不自知。
“我没有控制啊,我每天回来都晚上八点多了,我能管多少啊?”孩子泪如雨下说“我都半年多没看过电视了……我作业做完了,还得再做题……天天就是唠叨学习……”妈妈期盼孩子的程序设计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其他的活动,只要与学习无关统统砍掉。孩子在学习任务里焦头烂额,厌倦无奈,消极怠工。人生真的不只学习这一件事,学习也不是只有课本哪点知识,让人厌恶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变成任务!学习背了好多的“锅”!
自以为是的“为你好”。
“他玩游戏,我把网掐了,电视也不能看,给他买了很多书,他都不看……”——孩子要是机器人,肯定按程序光学习,可惜这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先天程序设定后,更需要后天环境强化才行,而妈妈的强化方式“命令+强制”=无效!读书需要兴趣,氛围,榜样,这也是家长可以强化的最好方式。
“我上学时,数学不错,我想让他做做例题,给他讲讲,他都不干!”——好多超级自信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帮孩子补习功课,越俎代庖的干着老师的活,换不来孩子的感激与提高,最后落的自己满腹怨气,真的不值得同情!越界的妈妈,既否定了孩子能力,又否认了老师的作用,所有的活,你都干了,你不累谁累!
不停地贴标签。
“他有心理问题”、“他很懒”、“他数学很差”、“他经常是一说就哭,很能装”……把这些话一起反馈给妈妈,“这样说你,你什么感受?”妈妈苦笑的样子让人心酸。据说,孩子的未来就在妈妈的嘴里!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不停地说他(她)的样子,被不停地强化暗示,孩子终将呈现你嘴里的样子!
不信任孩子。
我问孩子话,有问有答,孩子很清楚自己贪玩耽误了学习,对自己状态很有觉察,想学好力不从心。因为动机不足——自己所有想干的,都不被允许,该干的也就消极抵抗了。“想要个拼插玩具,想要奖励,想看会儿电视,想周末能玩会儿”,这些愿望都不大,却一直不能实现,因为妈妈认为会耽误学习。“一些小愿望被默默满足的时候,总能感受到自己被好好爱着。”爱,既看不到,也摸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我们和爱靠近的时候,会喜悦,有力量,爱是生命的动力。孩子的老师都反馈说孩子做事懒散,不愿意干,老走神儿,因为他没有感觉到爱,没有动力,何来行动!那些无法满足的需求,一直牵引着心灵的注意力。他内心的匮乏,使他无暇应对当下,而是一直在无法满足的需求里,生命动力卡在了那些未完成的事件里。所以,作为父母让孩子感知爱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尽量满足孩子无伤大雅的小愿望,它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为学习助力!更会和谐亲子关系,不再是“问啥都不说”。当为孩子扫清了所有的未完成的“小尾巴”,孩子才会神清气爽的轻装上阵。
不引导孩子,只有埋怨。
“都这么大了,光想着玩!多学一点都不行…”“他舅舅是某大学研究生,舅妈是老师,整天和他说好好学,将来和舅舅一样,工作轻松,别和我们一样,他就不听……”妈妈的抱怨有理由,马上面临着中高考,要拼搏,要努力,才能争取好的学校,好的未来,工作生活才能轻松,不再像爸爸妈妈一样困于生计不得片刻清闲。“越是艰辛的父母,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期待”,可最关键的问题是孩子明白这份期待,拥有这份期待吗?平时忙于工作,疏于管理,无暇陪伴,缺乏引导,妄想孩子自己像成人一样,看到人生的高低,生活的迥异,对于只想着吃吃喝喝的孩子来说,没那分心思,也没那份眼界。妄想着讲讲大道理就能让孩子明白世事艰辛,却不知父母越是慷慨激昂,孩子越是消极逆反,甚至发出“有的父母自己不飞,只会让孩子飞的”鄙视。日常生活中引领孩子看到不同的生活状态,可以从一顿饭、一件衣服、一杯茶说起,让孩子知道选择的可贵,资源的差异,而不只是钱的多少;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工作状态,对比渴望的工作状态,当孩子有了觉知和体验,父母的说教才能变成点拨,才听得进去,进而激发进取心——我要更好地生活,获得更多自由。
所以,做个为孩子赋能的父母吧——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学会赏识,学会信任,更学会引领,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65766/fa1bad4346f3a5f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