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伴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中医学又称为“经行腹痛”。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未婚女性。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无疼痛之感。若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机不利,冲任失畅,气滞血瘀于胞宫而作痛;或经期涉水感寒,过食生冷,寒湿伤及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经行则气血更虚,以致胞脉失养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为自初潮起即有痛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子宫痉挛收缩有关;亦可由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度屈曲等,影响经血畅行而致;继发性痛经则常继发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子宫颈狭窄、炎症、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诊断要点】
1.有经行腹痛、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过食寒凉或房事不节史。
2.每遇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严重者疼痛难忍,甚或伴有呕吐汗出,面清肢冷,以致晕厥。也有部分患者,经期疼痛连及腰骶,放射至肛门或两侧股部。
3.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有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局部有压痛。
4.盆腔B超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
【鉴别诊断】
1.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无疼痛的表现。而痛经则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等症状。
2. 闭经 闭经是指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曾来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亦无小腹及腰部疼痛等症状。
3. 崩漏 崩漏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沥下血不断。
【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 以“通调气血”为主。如因虚而致痛经者,以补为通;因气郁而致血滞者,
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因寒湿凝滞而引起瘀滞不通者,以温经化瘀为主。
2. 部位及穴位 气海、关元、章门、期门、足三里、肾俞、八髎、肝俞、膈俞、脾俞、胃俞等穴位。
3. 手法 一指禅推、摩、按、揉、擦等法。
4. 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师以掌摩法顺时针方向摩小腹部5分钟。
(2)一指禅推气海、关元穴,每穴约2分钟。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3117/151f43ad22b32ccc.png)
参考资料: [中医 历史 国学等社科类书籍下载](https://github.com/china-testing/python-api-tesing/blob/master/society_books.md)
(3)患者俯卧位。医师以法作用于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5分钟。
(4)按揉肾俞、八髎穴,每穴1~2分钟。
(5)掌擦法横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功能锻炼】
1. 下蹲运动 双脚分开同肩宽,两手叉腰,两腿慢慢下蹲,下蹲时全身放松,站立时肛门极力收缩,如此反复25~30次。
2.膝胸运动 跪在床上,把腰弯下,前臂屈曲贴在床上,使胸部尽量向下压床,臀部高高拱起,然后轻轻向前移动,每次坚持5分钟。 3. 背部伸展 患者坐在床上或干净的地板上,背部挺直,伸直右腿;弯曲左腿膝关节成90°,并把脚(跟部)横置于右膝盖外侧旁;左手抓握右肩部,抬起肘;右手外展成45°角,与身体一起转至右后方;静止8~10秒后还原,左右两侧交替4~6次。
【预后】
推拿治疗痛经疗效肯定。但痛经病因复杂,容易反复,需坚持治疗。患者平时起居要有一定规律,情绪安定,避免暴怒;积极做好经期卫生,注意经期保暖;经期注意饮食,忌食寒凉生冷食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