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颈上半部分,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兼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现代医学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后者包括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和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头痛一年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本病属于中医“头风”“脑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窍,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诊断要点】
-
颈源性头痛 起病或急或缓,有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失枕史,头痛连及颈项,伴颈椎活动不利,或头晕、恶心、畏光、目胀等,在患侧风池周围及上位颈椎关节突关节附近可触及明显压痛和结节状物。
-
外感头痛 起病较急,有明显感受外邪史,或头痛连及项背,或胀痛欲裂,或头痛如裹;可伴有发热、恶寒或恶风、身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
-
偏头痛 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前多有先兆,常因紧张、忧郁等诱发。麦角胺治疗可缓解症状。
-
内伤头痛 可因肝阳上亢、血虚不荣、痰瘀阻络、肾虚失充等引起,表现各异,参照《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进行诊断。头痛的诊断应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同时,注意检查是否存在颈部“筋出槽”或“骨错缝”的病理变化,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鉴别诊断】
根据头痛病史及症状特点,进行血压、血常规等检查,必要时可做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或MRI和相应的五官科检查,从而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各类脑病、脑血管意外、五官科疾病等所致的头痛相鉴别。
【推拿治疗】
-
治疗原则 疏经,通络,止痛。
-
部位及取穴 印堂、神庭、鱼腰、攒竹、头维、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位,头面部六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风府、风池、新设、项根、肩井、大椎,项肩部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
手法 一指禅推法、分推法、平推法、按揉法、叩击法、拿法、抹法、扫散法。
-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行一指禅“小∞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神庭、攒竹、鱼腰、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位,每穴约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在项、肩、上背部施以法,约2分钟。
足太阳膀胱经 image.png参考资料: 中医 历史 国学等社科类书籍下载
(3)在太阳、头维穴区行一指禅推法,以较重力量按揉风池穴3~5分钟。
(4)肝阳头痛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每穴约1分钟;推眉弓30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扫散法操作20次。血虚头痛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膈俞,每穴约1分钟;掌摩腹部5分钟左右;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穴,每穴约2分钟;摩腹部5分钟左右;指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穴,每穴约1分钟。肾虚头痛指按揉肾俞、命门、腰阳关、气海、关元、太溪,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腰骶部,以透热为度。瘀血头痛分抹前额12分钟;指按揉攒竹、太阳,每穴1~2分钟;指按揉合谷、血海、太冲,每穴约1分钟;擦前额部,以透热为度。
【预后】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经驱邪治疗后头痛多快速好转、消失;若头痛进行性加重,伴颈项强、呕吐频频,甚至神昏、抽搐者,为病情危重。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大多经治疗后,病情可逐渐好转,乃至痊愈;若头痛呈进行性加重,或伴颈项强直,或伴视力障碍,或口舌歪斜、一侧肢体不遂者,为病情危重;若头痛伴眩晕、肢体麻痹者,当预防中风发生。
【注意事项】
引起头痛的原因较为复杂,推拿虽对缓解头痛症状有较好疗效,但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按治病务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论治。推拿治疗头痛时,手法应轻柔,尤其应避免在头面部使用暴力和蛮力,以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