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创儿童文学一棵树故事与干货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第七堂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第七堂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 忆安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05:55 被阅读1634次

    整部书已经开始过半,在这一章之前,作者一直就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关系进行分析。这一章里,作者换了一个问题,就是一部真正的传记和这部虚拟的传记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作者分为四步来说。第一步是为《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心灵世界命名;第二步简要描述故事的内容;第三步详细地分析这个心灵世界;第四步是解决那个关系问题。

    克利斯朵夫是三世纪的一位著名的圣者,

    传说他身材高大,专门背人过河。

    约翰·克里斯多夫经过本能,理性,

    以及本能与理性融合,这三个成长阶段,

    从黑暗混沌走向光明混沌。

    他终于和圣者克利斯朵夫合而为一。

    作为一个基本将原著内容遗忘干净的人来说,我决定从第二步开始,先跟着作者回顾一下故事内容。不同于以往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会用十几、二十几页的篇幅,这个故事的内容简介仅有十几行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混沌走向混沌。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天才走过的成长道路,充满了奋斗。

    于是,我带着疑惑急于看看第三部分,作者如何详细地分析这个心灵世界的。在此,我就不过多复述作者的原话了,因为作者将这个故事讲述得非常好,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我想说的多是由此对我的启发,以及我的一些对写作的理解。

    上面说过,这是一部虚拟的传记,但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并不是真实的某一个人,而是作家罗曼·罗兰虚构出来的,反应现实的作品。作者将它放在“心灵世界”的构建代表之中,大概是因为它强大的背景设置,在于作家所下的苦功夫。

    回过头来再看我跳过的第一步,“一个天才的世界”,正是整个故事的原因,也是中心。它具体地呈现了故事的宏大背景,是主人公的生活或者世界之所以发生转化为最后价值的首要因素。从故事结尾回溯到故事开头,我们便能从使这一价值得以存在的人物、社会或环境深处,探知到更多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都会有许多想法从脑中一闪而过,但往往很少深究。我想关键还得看投入的程度,如同一位作者全身心地创作一个故事,每一个瞬间都必须充盈着丰富的激情和信念,不然读者就能嗅出其中的虚假一样,读书不深究,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力赞扬了二十世纪初的作家们的认真精神,不同于今天的艺术,总是喜欢另辟蹊径,就像“扛一个重东西,以前都是用力气来扛,后来发现了杠杆原理,学会了巧力。”这不由让我想到,如果在创作小说或者故事的时候,一只眼睛盯着稿子,另一只眼睛盯着商业价值、流行趋势,还想在其中找一个平衡,倒不是说这样有什么不好,只是我还没有达到需要考虑那么多的高度。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选择了,也最好不要拿文学撒气,做出一些违心的选择。或者为了博取关注,为不同而不同就像对流行法则的盲从一样空洞。所以,我只能写自己相信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第七堂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rh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