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释《列子 仲尼》最后三句“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以为其意为“反而至大顺”,活泼剌之身心使如死灰槁木,庶几入道,死灰槁木则原非有道也。正如《老子》言,“反”成人之道而“能婴儿”,乃为“玄德”,若婴儿者,由焉而不知,初未许语于“玄德”。简而言之,不经过训练的无情、无为,皆非道也。
由此可知,所谓的得道,就是经过训练的无情无为。这种判定,虽天花乱坠,实际上对立了有情有为与道的关系。在庄列看来,只有无情无为才符合道的规律-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只是看到了规律的残酷性,未看到顺应规律的繁荣景象。李冰父子所修之都江堰,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此即利用规律,方有天府之国。然而,古代之哲学家,往往利用简单的例子,总结出不可验证的理论--或是猜想,进而推广到各个领域,特别是思想理论方面。孟子之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其立论点就是错误-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是全要,无论是鱼还是熊掌,而由此引申出生死与义理之对立。当然,有许多事情是当是的科技水平达不到而必须舍生取义的,比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必须用人工填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难级别(但是日本福岛核电站迟迟不注入海水进行核冷却,是几个意思?是生死与义理的对立?怕是与金钱的对立吧,宣布开闸放废水更是铁证),他事还有义理与生死相违?由孟子之结论,进一步引申,直到明代之讲心性,为人笑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才有钱谦益之水冷之典故。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之诗“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大为流行,其矛盾解决的办法很简单,藏传佛教可以结婚。可见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