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这句诗是舒婷赠送给顾城的一首诗《童话诗人》,而顾城自己对“童话诗人”这一称号似乎也颇为认可。他自己在诗里说:“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任性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确,顾城的诗就像一个孩子的“梦”,这个梦,“就是美,最纯净的美。当我打开安徒生的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光辉。”(顾城《启开天国的门》)“我热爱我的梦,它像春流般,温暖着我的心。我的心收缩,像石子沉入水底。我的心膨胀,像气球升向蓝空。”(顾城《幻想与梦》)
顾城是不可复制的,他只属于那个时代。虽然当下的语境否认天才,提倡一种工匠式的诗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顾城的确是个天才。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这首《杨树》是顾城在8岁的时候写于北京。8岁的他就表现出不一样的孩子式的表达。杨树被砍去一条枝干,留下的是一块伤口一块疤痕,在顾城的眼里却是一只眼睛。这种孩子的天真与浪漫,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这在那个动乱、野蛮的时期,是很难得的。这种孩子式的天真与纯净,在顾城的诗里有大量的体现。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亮光,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星月的来由》
月亮和星星在12岁的顾城看来,竟然是树枝戳破天际透出的光亮,这是怎样的一种想象与浪漫!12的孩子尚不知道太多的科学知识,固然无法正确认识星月的来由,我们也不必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求全责备。12岁的孩子就该有孩子的纯真与可爱。
还有: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着我看,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
——《生命幻想曲》
在15岁的顾城眼里,世界好似都是自己的,自己好似与世界交融了。太阳、强光、风、银河、新月,这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实在触摸的意象,到了诗人这里不仅可感可触,更是可以成为我的依托。麦秸织成的摇篮、纽扣做成的车轮、黄金锚般的新月,这是非孩子般的眼光和心灵很难想象到的。
真的无法想象15岁的顾城,一个有着半成熟心性的孩子,一个有着敏感心灵的诗人,在下放农村的日子里,在每天频繁的日常劳动中,在亲眼目睹了那个时期的动乱和挣扎之后,他是如何保持一颗没有杂质沉淀的心灵,如何保证自己的双眸不被社会熏染,如何将自己的情绪用一种反叛当时写作的表达表现出来的?
再如:
雪,用纯洁
拒绝人们的到来
远处,小灌木丛里
一小群鸟雀叽叽喳喳
她们在讲自己的故事
将贮存谷粒的方法
讲妈妈
将月牙怎么变成了
金黄的气球
我走向许多地方
都不能离开
那片叽叽喳喳的寂静
也许在我心里
也有一个冬天
一片绝无人迹的雪地
在那里
许多小灌木缩成一团,
维护着喜欢发言的鸟雀
——《叽叽喳喳的寂静》
这首诗一看上去,并不觉得新奇。然而细细想来,鸟雀的叽喳吵闹,也只有孩子式的单纯孩子式的眼光孩子式的心灵才会把这种天真烂漫的意象采摄进诗里。而这种叽叽喳喳的寂静,是诗人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憧憬世界,去建造的一座属于他自己的诗的殿堂和童话的世界。
这首诗是顾城的一首朦胧诗,诗人运用象征隐喻的方法,将自己设计在自己的“梦境”里。这首诗,写自然,写叽叽喳喳的宁静,写许多小灌木缩成一团维护者喜欢发言的鸟雀,其实是诗人内心的自我解剖和他自己设计的一个与是世俗世界对立的童话世界,这一片叽叽喳喳的寂静的世界正是诗人内心世界:一个既无声——寂静的、又充满自己想法的叽叽喳喳的世界。这是一个童话诗人对现实的逃避,对自我营造的通话世界的满足与沉溺。
他的这种孩子式的语言,让人不禁想起汪曾祺《小学校的钟声》:的那一段:“开灯后,灯下的香气会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同样以孩子式的浪漫连字成句、成文(诗)的写作手法,让人读起来觉得新奇、不可思议而又余韵未绝。
当然,顾城的诗里不仅仅只有他对自己的童话世界的营造,还有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投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黑夜”是那个时代的青春一代对现实社会的主观印象,给人一种压抑、绝望的感觉;“黑色的眼睛”让人联想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在黑暗中不断求索不断奋斗不断坚持的态度和精神。“黑色的眼睛”象征了这样的一代人:他们“身上流着民族的血液,有着民族的感情,他们既承受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深重的苦难,又有着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黑色的眼睛’又是在黑夜中闪耀着光芒的眼睛、求索的眼睛。”(吴思敬《童话诗人:顾城》)
这种黑色的印象,在顾城的诗里还有表达:
昨天
像黑色的蛇
盘在角落
它活着
是那样冷
死了,更不会热
它曾在
许多人的心上
缓缓爬过
留下了青苔
涂去了血色
现在
它死了
压在一座
报纸的山下
难以捉摸
无数铅字
像蚂蚁搬聚会
议论着
怎样预防它复活
——《昨天,像黑色的蛇》
再如下面这些他自己称之为“心理笔记”的诗: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
世界在喧嚣中逝去
你凝视着什么
在那睫影的掩盖下
我发现了我
一个笨拙的身影
在星空下不知所措
星星渐渐聚成了泪水
从你的心头滑落
我不会问
你也没有说
——《凝视》
车,一辆、一辆,
过去了
载着希望。
我的希望还在路上。
你在路上,
我在路旁,
究竟有什么相像。
——《疑惑》
这些诗篇幅都不长,但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心理探求。在“文革”那场浩劫中,人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而易破碎。父子、夫妻、亲人、朋友,转瞬间就成了陌路。“善良的与邪恶的、正直的与奸诈的、软弱的与精明的,各自按照各自的逻辑焦虑着、猜测着、试探着、苦恼着,这种沉重的社会心理负担不会随着客观的社会现象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而将在人们心头投射下漫长的阴影。”(吴思敬《童话诗人:顾城》)顾城把笔触伸向人们的内心,开掘生活中微小的、一闪即逝的意象,表现人们心灵的震颤,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有力表达。不过,顾城只表现了那场浩劫中人性的泯灭与流逝,却忽略了对真善美的灵魂的表达。“如何从更广阔的角度表现人的心灵,从而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是顾城当年未能充分意识到的。”(吴思敬《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姿态自己的性灵自己的灵魂去创作,以浪漫的、现实的、纯真的、沉重的等多种交叉杂糅的语言风格去创作去表达去高歌,他的这种态度让人不禁韩寒《独唱团》里《周云蓬》一文中对海子的表达:“海子站在喧嚣的九十年代的门口说,‘要不我就不进去了,你们自己玩吧。’”顾城执着着他自己内心对诗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表达,多么像海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你们自己玩吧”,我只执着于我的世界!
“童话诗人”的确是对顾城的褒奖和肯定,然而他一直执着地固守在自己的童话城堡里,也是他无法走出自我摆脱幻想从而酿成人生悲剧的根源。
他自己在《英儿》一文的尾声中,借一位朋友的口气,对自己做了这样的评价:“他的心态停留在某一点上,始终没有发育成熟。他像一个孤僻的孩子那样,不喜欢正常的事情,恐惧正常的生活。”这种脱离现实幻想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顾城对自己也“讨厌”了起来:“顾城有时候非常嫌弃他的身体,他说,身体是多么麻烦和累赘的一件事啊!它一会儿饿了,一会儿渴了,要你去弄吃的,弄喝的。”(《王安忆散文集》)
诗人的高空,灵魂在俯冲。顾城在自己的梦幻世界中做着自己的梦,而当自己的梦被现实社会打碎,便注定了他无以为继的人生悲剧。
我是夕子,谢谢您的阅读。喜欢请点赞,欢迎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