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由分而融
一、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不只是“天下大势”,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基本上也可用这句话来概括。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汉魏南北朝的奠基,隋唐时代形成了各宗纷起、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过了两宋,很多高僧便在会通各家之中寻求思想融合了。
正如之前所说,隋唐时期主要的大乘佛教宗派就有八个,要是再加上影响力较小的摄论宗、涅槃宗、地论宗和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足有十三宗之多。在这些林立的宗派之中,又因为有教育方法、修行方式的不同而分出多个派别,禅宗的“五家七派”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但是,这种“分化”走得远了,各派别之间的壁垒厚了,不免会产生相互之间的矛盾,这不仅会影响到后学者对整体佛教思想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不符合中国“文化合流”的主体哲学思维的。
“文化合流”的确是贯通中国哲学史的。
老子思考宇宙、遍览群书,提出了“玄之又玄”的一切事物的本源——道;孔子熟读《周易》和《周礼》,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提出了旨于“仁”和“礼”的儒家思想;墨子体恤平民,提倡“非攻”、“兼爱”;商鞅以“法”为尊,坚持改革图强。道、儒、墨、法,百家争鸣之后,融会合流也很快开始了,例如,荀子融会法、儒,提出“人定胜天”;韩非又融会荀子、商秧的思想,提出“法、术、势”并行的主张。
道教创立、佛教传入后,哲人们便在做释、道、儒三教合流工作了。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可以说,这三教的分合贯穿了近两千年中国文化思想史,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儒、道两家起源于先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思想的根,在秦汉两代时此消彼长,但基本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汉时佛教传入,到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这个词便正式产生了。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的确,“三教”文化碰撞在唐宋时期十分频繁,而“三教”的发展也在互相借鉴融会中快速进行着。
到了明代,理学、心学兴起,很多大儒都是通晓佛道,兼听融会,为三教思想在理论上的进一步融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是“三教合一”的说法在明代正式出现,合流工作也已经大有成就了。
融会贯通言归正传,“由分而合”也正是中国佛教自五代以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再把视角移向那些为融合佛教各宗派以及儒、释、道三家而付出努力的佛教牛人。
还是从禅宗的人物说起。
在第八章第四篇我们就提到,唐末的雪峰义存禅师曾就学于洞山良价等多个禅宗不同宗派的高僧,后来又启迪了云门、法眼两个宗派的产生,他的经历,其实已经是模糊了禅宗内派别之间的界限。
五代时的永明延寿禅师更是肇始了“禅净双修”的先河。
永明延寿禅师(公元904~975年),俗姓王,字冲元,浙江钱塘(今杭县)人。
延寿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后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在吴越王的朝廷中做了官吏。直到将近三十岁时,延寿迷上了《法华经》,感叹世事无常,不久就在四明山龙册寺出家为僧了。
出家后,延寿修行十分刻苦,经常是“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宋高僧传》)”;禅定时,雀鸟藏在他的僧衣里也浑然不觉。
之后,延寿参见法眼宗二祖天台德韶禅师,很快得以开悟,继而成为禅宗法眼宗的第三祖。
吴越王钱俶听闻延寿的大名,恭请他主持杭州永明寺,延寿便开始在永明寺传道授徒,并形成了独特的“永明家风”。
怎么个“永明家风”呢?
《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延寿禅师的很多公案,其中一则说有一次延寿上课,学生问:“学人久在永明,为什么不会永明家风?”
延寿知道学生这是迷糊着呢,回答说:“不会处会取。”
在不会的地方领会吧。
学生更迷糊了,再问:“不会处如何会?”
延寿说了句:“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
牛生象子,海上起尘,可都是些颠倒的事情。延寿大师言下之意,起了“去领会”的心,或者执着于“会不会”,本身就已经脱离了“自性”,颠倒了“领悟”的意义。
可见,延寿的禅风的确是继承了法眼宗的“机锋”,但也不乏云门宗“妙语截流”的味道。
在继承和发扬禅风的同时,延寿还能够将其他宗派的思想融合到禅宗中来,他撰写了《宗镜录》、《唯心决》等综合各家的论作,其中提倡“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宗镜录》被誉为是“集大乘经论六十部,西天此土贤圣之言三百家证成唯心之旨(宋代惠洪《林间录》)”。
此外,延寿也十分重视修持念佛,他认为僧人在心性开悟之外,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必须的,后者对“非上根利智”的学佛者更是修行的保障。
据《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的记载,延寿志心净土,每日诚心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并且要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其修行之刻苦可见一斑。
所以,延寿在净土宗也很有威望,后来更被推举为净宗第六祖。元代普渡在《莲宗宝鉴》里就曾称赞他说:
“师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
可以说,永明延寿禅师“禅教一致”的理论、“禅净双修”的作风打破了宗派之间的截然壁垒,使佛教开始踏上了“由分而合”的道路。
必须提到的是,传统净土宗“往生西方”的思想在主张“一切佛法,自心本有”的禅宗这里很多时候是很难一概接受的,所以“禅净双修”要真正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只靠单纯的“合”是不够的,必然还需要一个“融会改革”的过程。
当然,要做到“三教”理论的融合就更需要各家高人们契而不舍的努力了。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