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6150/0be29db755cb54ba.jpg)
公元前579年,即鲁成公12年,晋厉公2年,楚共王12年。
此年,春秋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超级大国晋国和楚国和好了!
有意思的是,孔子编订的《春秋》里却并没记载这件事,而为《春秋》作注的“春秋三传”中,也只有《左传》记载了这件事,《公羊传》与《谷梁传》均未记载,这又是何故呢?
我们知道,一部春秋史其实大半是晋楚争霸史,晋国和楚国大部分时间都在打来打去,其中著名的战争有:城濮之战、邲之战、堪阪之战、鄢陵之战等,总体而言,晋国稍占上风,但双方实力相差并不大。
而此时,由于连年征战,两国都已感到精疲力竭,虽然表面上冷战不断,但双方国君此前其实都在私下里释放善意,比如互释战俘互派使者等。不幸的是两年前晋景公去世,新任国君晋厉公年轻气盛,虽然没有公然与楚国为敌,但中止了老爹向楚国释放善意的举动。
虽然晋国方面没了动静,可是有个人却跳出来力主促成晋楚两国和好,这个人就是宋国执政华元。当年楚庄王围攻宋国达九个月之久,正是这个华元勇敢地夜入楚营逼迫楚国司马,以自己为人质促使宋楚和解,避免了宋国更大的危机。华元先生从此就以宋国执政身份屈居它乡好多年。(参看拙作《宋楚之盟》)不过华元先生八面玲珑,做人质期间,与子反、子重等楚国重臣关系都搞得很好,而与此同时,华元先生与晋国执政栾书也是铁哥们。放眼中国,能与晋楚两国上层领导同时搞好关系的恐怕也就只有他华元一个人了。而偏偏这位华元先生是个热心人,他要以一己之力促成两国和好!
于是在华元的东奔西走巧舌如簧下,晋楚两国都同意结盟。
这年五月,由宋国主持,晋楚双方在宋国都城结盟,双方约定互不侵犯,如一国有难,另一国应有救援义务。同年十二月,晋厉公亲自出面与楚王特使——公子罢再次重温盟誓。
看起来很美好的一件事,为什么孔子不写入《春秋》呢?
既然双方结盟,就理应派使节互访。这不,晋国方面马上就派出了主管外交的郤至到楚国进行友好访问。可怜郤至一到楚国都城就吓了个半死,因为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从地底下传来了响亮的乐声,细听之,乃是天子招待诸侯国君才演奏的《夏》乐!
用天子之乐招待也就算了,反正历来楚国就以王自居,蛮不讲理,可是乐声从地底下传出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郤至惊恐地问前来迎接的子反这是怎么回事,子反大大咧咧地道:“这不是在奏乐迎接你吗?我们把会见地点放在地下室了,快进去吧!我们的大王已经等待你多时了!”
郤至又对子反说:“我连晋国的执政都不是,你们今天用只有国君才配享受的音乐迎接我,那到时我们国君亲自来了,你们又将拿什么音乐迎接他呢?”
子反道:“瞧您说的!楚王和晋君相见的话也就是在战场上罢了!”
诸公听得没错,子反确实是这么说的,原文是这样的:
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
言下之意就是说:别看我们今天这么隆重地迎接你,到时还是要刀剑相加的!
郤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硬着头皮到地下室参加了这场荒唐的“地下外交”。
果不其然,这次由宋国主导,晋楚两国为主体的会盟,效果仅仅维持了几年,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76年,楚国司马子反就悍然撕毁盟约,入侵中原,打响了著名的鄢陵之战。可惜此战以楚国完败告终!
仔细分析一下,晋楚会盟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
第一,楚庄王死后,其子共王尚幼,国政把持在两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手里。而这两位都是好战分子,而且还不太讲理。
第二,迎接晋国和平使者的竟然是好战分子司马子反,军人来主导和平工作,可想而知结局会是如何了。
第三,楚国把接见仪式放在了地下室,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地下本是阴暗场所,接见外交使节,宣告和平使命的隆重仪式放在此处,除暴露出楚国蛮夷本性外,还反映出了楚国对于和平的阴暗心理。
第四,两次结盟仪式,楚共王均未亲自参加,只派了个无甚职权的公子罢,说明楚国根本不把与晋国讲和当成一回事。
所以,这次会盟在孔子他老人家看来就是一个国际笑话,比小孩子玩过家家还不如,连说一个字都是浪费笔墨,那就不提也罢!
不过好在晋楚尚有二次会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