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给文凤安排的助理是个实习大学生,像她当年一样。男生,瘦高个,也戴副眼镜。南方人,眼里有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很会察言观色。文凤稍有动作他就能马上猜出她想要什么,然后立即替她去做。有时文凤觉得自己倒像是被看管起来一样没有了自由。
如此觉得一周很长,好不容易才熬到周末。
文凤五点多就起来,几乎是搭最早一班地铁。爬山的地方还要换乘地上公交车。集合地点也不是某个公园门口,现在很流行爬野山。野外探险徒步之类的都不是去经过休整规划的公园,而是经过资深驴友验证的自有路线。他们会在所经过的路边树枝上挂上标志性的布条。有时也会是某个越野赛后留下的标志。
文凤看到周末这个点出行的人还不少,几乎都是同样的装束。登山鞋,登山杖,背包,户外防晒衣。这些装束在无言的告知对方自己此时的身份,也使人互生出一种安全亲切之感。
林霜在微信上告诉文凤,他们已经到了,让她下车后到斜对面的小公园里集合。
文凤找到小公园的时候,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早起锻炼的,也有别的团队举着小旗在等人。
韦琛清点着到齐人数,有些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并不认识,直到和微信里的昵称对上号才恍然原来就是你呀。
又等了一会儿,一共来了三十多人,韦琛召集大伙一起照相。还说下次要弄个旗子,像他们一样。韦琛很细心,专门让五六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给大家背吃的喝的,这样其他人就可以轻装爬山了。
大家沿着缓慢上升的路往前走,走不远右手就有一条上山的路。路很窄,只能容一个人。大家呈一字长蛇弯弯曲曲往山上走。
老韩负责给大家照相,他很热情,跑前跑后的要比别人多付出很多精力。他大概有四十多岁,也许是新学的摄影,对自己的爱好非常专注执着。
朱玉龙从一开始就紧跟着林霜,时不时搀一下扶一把。其实这很正常,有些地方女的爬起来确实有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旁边的人帮一下。只是朱玉龙好像只帮着林霜,让她有点烦了。
文凤因为有身高优势,手脚麻利,一直走在前面。她按着红色布条标志的路线走,走着走着,前面好像没有路了。只好又回来重新寻找可行的路条标志。
山上的树枝渐渐丰满浓密,过不了多久就会淹没他们所走的这条山路,行走起来也不会似现在这么爽利。
接近中午,他们到了一个地势较平的山顶。韦琛召集大伙吃饭。地上铺了防潮垫,带的食物都是自己做的,有大饼,炸花生米,各种凉拌小菜,熟食肉品,甚至还有酒。
韦琛推出两个小伙子说:“咱们队伍里呀什么人才都有,这是专业厨师,小张小王。今天这些都是他们亲手做的。大家得谢谢他们啊!”那两个人一个胖一个瘦形成鲜明对比,胖的很开心的笑着,瘦的有点不好意思。
人们围拢在四周开始吃饭,或站或蹲,有的索性盘腿坐在地上。文凤和林霜紧挨着坐在一起,她们都带了便携式随身坐垫。
一个老师模样的中年男人看见酒了说:“有酒怎么能没有诗呢?咱们来玩个游戏吧,我说一句诗,你们每人接一句,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不限诗或词,只要能接上就行,并且要说清出处。然后说的人喝一杯酒。”人们一阵喧闹,瞬时又安静下来,听他说的第一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手指群山说了一句。“出自宋朝苏轼《题西林壁》。”
“峰回路转九重关” 老韩接着说了出处是宋朝罗相的《题洞霄》。
“关山正飞雪” 林霜接出这句。“出自唐王维的《陇西行》哦”
“雪上空留马行处”朱玉龙赶快接住说,“这是出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处处浮云将雨行”有人接道,“出自宋朝汪藻的《春日》”。文凤闻声看去,发现是那个瘦一点的厨师,真是人不可貌相。
“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里的。”文凤接着说。
外,大家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韦琛说“外地见花终寂寞。这是唐朝韦庄《思归》里的一句。”
众人又沉默了,胖胖的小张问“谐音也可以吧?”在得到允许后说出“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将进酒》。
“月上柳梢头” 朱玉龙抢着说,“这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里的。”
头,又没人应声了,那位开头提议的中年人说“我来结尾吧,头上金钗十二行,这是南北朝时期萧衍的《莫愁歌》里面的一句。”
用一次性纸杯倒的酒喝完的时候,饭也就差不多吃好了。
已是午后,收拾行装继续赶路的人们,有的带着微醺。好在后面的山路多是平缓的下坡。
太阳渐渐变成温暖的橘黄色,他们穿过香山公园的前门,一路经过熙攘的店铺街道。
朱玉龙想要送林霜,林霜不用,和文凤一起坐西郊线轻轨回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