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13617/66d846367e29ef48.jpg)
《文心》这本书是夏丐尊和叶圣陶合作撰写的,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于1934年出版,深受欢迎,后多次再版。一本历史这么久远的书,放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令我心生好奇之心。读后才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文中的以下观点颇有启发,能够有效指导我们的读书和写作。
1.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说星在印冷眼,这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星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面的经验却个人不同。(引用原文)
这段话道出了读书的秘密,在我们年轻时,阅历少,有些书怎么都读不进去,或难以真正理解。正如古人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幽梦影》)。年少时读书,由于内部经验不多,感受不够深,如同从门缝中观看月亮一样,视野局限,读书所得既浅又窄。中年后,我们在社会上打拼,由简单变得复杂,人生阅历丰富后再去读书,就像在庭院中眺望月亮一样,视野开阔,收获颇多。待老年后,我们最后再回归简单,经历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返璞归真后再去读书,如台上玩月,登高远眺,一览无遗,方能大彻大悟。
不仅是读书,年少时我们作文往往也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说,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没有阅历和人生经验配合(积累大量的内部经验),我们读书所得亦浅,难以真正与好书产生共鸣。
比如说,我年少时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只觉得文字很美,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直到去年国庆,我在湖北荆州游了张居正故居后,感叹一代伟人身后竟无比凄凉,改革大业被一夜之间废除,人亡政息。国庆的张居正故居阳光明媚,游客稀少,“是非成败转头空,故居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字句一下子从我的脑海里跳了出来。配合彼时彼刻的场景,我还真正懂得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管多么了不起的人物,都已变成了我们的谈资。
2.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引用原文)
所谓触发,就是连接阅读,由书中的文字去勾勒出你脑海里的一幅幅场景,源于点,想到面;源于过去,想到现在和未来;源于虚幻,想到现实;时不时问问自己,书中的观点、某句话和自己的生活、职业有何关系?和自己读过的其它书籍又有何关联?如果自己是主人公该作何选择?有什么经验可以吸取?只有学会了触发,才能真正懂得读书,才能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凡是不结合自身经验的学习都不配称为成人的学习,这也是近年来很火的拆书帮理念——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书中观点,2.联想自己的生活,工作场景,3.该怎么应用,和本书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懂得触发的道理后,我们读书才不会一味去求新,求多,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随着我们阅历增加,经验积累,同样的一本好书,在不同时间段,都能得到不同的触发,发掘出新知。
同样,触发之所得,也是写作的好材料。因为是个人的独特感悟,这种触发一般是新鲜的。也许,别人也有过同样的感触,那又怎样呢?至少这种触发对自己而言还是新鲜的,独特的。我在简书开始练习写作后,最大的痛苦不是难以坚持,而是找不到素材。懂得触发的道理后,素材则遍地都是,每看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都会有一些个人感触,把这种触发写下来不就是很好的素材吗?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简书的读后感和观后感栏目投稿非常多,尤其是《简书电影院》这个栏目,原来大家为坚持练习写作,都是在找素材。对大多数人而言,大概看电影要比看书更轻松一点,愉悦一些,所以《简书电影院》这个栏目投稿特别多。个人分析,不知是否正确。
3.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引用原文)
我的理解知就是客观描述一事物,并将它与自己或别的事物关联。个人对该事物有何感情,喜怒哀乐等情绪,这是情。产生了类似情绪后,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意的作用。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知、情、意的完美结合,是否文字简明扼要,又把一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读得下去?(知的文)从这件事能联想(触发)到其它什么事?(知的文)
作者有何情感?(情的文)这种情感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的文)
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意的文)今后可以怎样做结果会更好?(意的文)
这不正是写作的秘籍吗?为什么有的人文笔非常好(只是知的文),文章却没什么人看。问题主要出在情和意上,个人独特的情感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情的文),读了他的文章对别人也没有什么帮助 (缺乏意的提炼,没有启发意义)。
今后作文,不妨用知、情、意三个标准去检验,都能过关了,就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读书贵在触发,知、情、意完美结合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我从《文心》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所以,对于想从读书中收获更多以及提升写作能力的人,《文心》不可不读。
{ ����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