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疗愈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作者: 漫步秋叶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20:45 被阅读33次

文/漫步秋叶

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大家都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户外走走,或是沾花惹草,或是征服一座山峰,无论哪一种都是惬意的。

不得不说,户外活动成了时下流行的减压方式。仔细想来,它的流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高楼林立的城市,去往自然的山水之间,这对于每日坐在水泥混凝土格子间的人来说,是一次体力释放,也是对视觉疲劳的改善,当大片的未经人工修饰的绿色冲入你的眼帘,当整个人浸泡在天然氧吧中,心是愉悦的,身体是放松的,眼睛更是经历了一次饕鬄盛宴。

由于物种内和物种间的永恒竞争,各动植物群落得以共存共荣。

“一只燕子唤不来夏天”,但是,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迷蒙的雪融天时,人们就会感觉到夏天来了。

三月的清晨,当你在屋外闲步,如果不抬头看看天空,不听听阵阵雁声,就会觉得大地一片灰黄,了无色彩。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这句话出现在《沙乡年鉴》的封面上。

纽约时报评论《沙乡年鉴》是户外随笔写作的好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美好、活力和感染力。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

《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沙乡年鉴》被公认为是“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书中以四季为顺序,记录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工作的经历,以及在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至今依然受用。这体现出利奥波德思想的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利奥波德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野外活动。位于密西西比河滨的伯灵顿有着绚丽的自然风景,利奥波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被大自然的温柔之手爱抚着。

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都是与林业与野生动物相关。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沙乡年鉴》记录了有关小木屋的随笔。利奥波德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至美而鲜活的乡野美景。更是借由很多物种的消失,引发出对环境保护的呼唤。

一棵吸收了80年阳光的橡树在一道闪电后皮开肉绽。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锉锐了锯子,从那如同堡垒班的树干底部锯起来。木屑如同历史的碎片,纷纷在锯条周围飞舞。锯子逆着历史的年轮,在木屑纷飞中回顾了橡树80个年头对身边自然变化的见证。

“进步”无法容忍农地和沼泽、野生的和驯服的,和谐包容地共存。人们总喜欢残杀自己喜爱的事物,作为拓荒者,我们毁掉了自己喜欢的野地。

每一条河流都在唱着自己的生命之歌。但是大多数的河流里,长时间听到的,是掺入其中的许多不和谐之音。过度放牧让植物惨遭灭顶之灾,继而殃及土壤;来复枪、陷阱和毒药害的鸟儿和哺乳动物几近灭绝;道路和旅游者在森林和公园里出现。公园的设立原是想让许多人听到音乐,然而当大家做好聆听准备时,听到的只有噪音。

以前的人能够居住在河边,而不扰乱河流的和谐。

小时候,屋后的那个荷花塘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平日里淘米,拿了米篮在水中,当一圈乳白色的淘米水晕开,总会引来一群小小的鱼儿在米篮子里游动。夏天的傍晚,村里的女孩子会沿着石台排开,站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洗头嬉戏。看荷叶圆圆,看荷花点点,看水中鱼儿在脚与脚之间游过。

而今,故地重游,那一方美丽的荷塘已是一片狼藉,荷花不再有,水也不再有,有的只是充塞其中的垃圾和建筑材料。

小时候生长的乡村有田野,有庄稼,有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田埂上散落的不知名的小花时时吸引孩子们的眼光。爱美的孩子,会采一捧不知名的的花儿回家插在茶杯里。看到那花,心里也会美上好多天吧。

而今,庄稼不在了,许多不知名的花儿看不到了,那时常看到刺猬和各种鸟儿的田野也没有了。那片土地已被房破土而出的各种厂占领。现代工业在抢占着各种生物的生存空间。

有没有想过,有那么一天我们的世界布满了林立的高楼和电网,除了绿化带里培育的植物,再也见不到小时候长满各色杂草的田野。眼里的绿色是循规蹈矩的。

有的人的生活离不开野生生物,有的人缺了野生生物照样活得自在。像风和日出一样,人们一度把获取野生的东西当做理所当然之事。社会进步了,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便从我们身边逐渐消失殆尽。

在《沙乡年鉴》一书中,利奥波德从三个部分告诉我们,是到了我们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第一部分沙乡年鉴,按月份记录了利奥波德一家人为逃避现代文明,周末在“木屋”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

第二部分乡野的秘密,叙述了作者生活中的一些痛苦的小插曲。记录下一个个事件的清晰样本--一个有一个曾与我们人类相伴的伙伴们离开了我们,就此永别。

第三部分是结论,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大自然回报我们的益处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递减。

土地能够带来文化收获,这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的事实,但最近却被人们遗忘了。《沙乡年鉴》提醒我们,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土地是一个群落,是生态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应该被爱护和尊敬的。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一种道德上的延伸。

人类与自然是相生的,人类和其它动物都是同路的旅伴,其它生物是我们自己的同胞手足。如果要拯救物种,那么必须要让他们有足够的存活空间。

相关文章

  •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文/漫步秋叶 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大家都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户外走走,或是沾花惹草,或是征服一座山峰,无论哪一种...

  •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1935年4月 , 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

  • 读书No.17|《沙乡年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我们每天呼吸着新鲜免费的空气,每天徜徉在和煦的阳光里,快乐的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 周末的时候,邀...

  • 日常琐碎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那些你以为微不足道的繁琐和细碎,深藏着浓密黏稠的情感。这一时这一刻的白描与刻画,采用一个个特写镜头,朴实却是耐心与...

  • 野地里蕴藏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随着闺女外出读书,时间转眼富余起来。晚餐简单,和一团面粉,切两个马铃薯,做成疙瘩汤。加点油盐,撒一撮香葱,就是美美...

  • 希望——仅存的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世界上的仅存的善由他们演绎着,由他传递着,由他保留着……. 被奉为经典,往往是因为蕴含着...

  • 野坡地里烤地瓜

    野坡地里烤地瓜(修改稿) 文/王立虎 身在城里,下班时看到高楼大夏拐角处新开了一家烤地瓜摊,竟会莫名的激动和喜悦,...

  • 野力——读《野地里来野地里长》

    野草,野火,野小子,野丫头,只一个野字让生命力迸出星光熠熠,一股子自天成又蕴个性的生长姿态把生命之美张扬开来。 叶...

  • 没有爱的世界将是一片荒原

    董明实 爱是救赎这个世界的良方。 爱是救赎人心的好药。 史铁生的爱是男子之爱,成熟的晚,却...

  • 废弃的村庄

    废弃的村庄 杏花静静地开放 四处散落着院落 以及低矮的土墙 破败中蕴含着生机 生机中蕴含着希望 鸟儿在树上飞过 野...

网友评论

  • 心悦斋主人:我们的粮食都来自野地,治愈的食物水空气阳光,都来自野地。

本文标题: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yr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