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有能所,即非菩萨

作者: 谷意 | 来源:发表于2020-08-26 07:09 被阅读0次

    辅导孩子读书时,我不太赞同每天无穷无尽的做练习卷。我要求她的书桌上必须按顺序摆整齐三本书:课本、笔记本、工具书。

    我觉得课本是根本,读透悟透课文,经过自己内心思考体验,知识方可转化为内在的认识,才能如树根部那样供养生命散枝开花。练习卷是末是枝叶是别人的思路,虽不可或缺,但须删繁就简,不纠结于那些浪费时间的重复知识,读书就如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花木,有自然的美,也有人经过思考选择后的秩序、和谐、简约,成就为个体化的艺术品。

    但不知道是我的辅导方式对她的要求过高,还是人类学习方式早已习惯于别人给定的路径,孩子还是经常把课本丢一边,埋头完成许多练习卷。分数面前,对本与末,她还是选择了练习卷。

    金刚经中,佛说,我若具说者,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当知此经不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觉悟未悟,看似一字只差,却是生命的两种境界。境界不同,语境有别,说与听有各自的信息筛分标准、思考路径、组织逻辑,解与不解,常常不在说者方,而止步于听者的认知界阀前。

    须菩提听佛讲说众生不可思议后,深知众生难以受持此经,便问众生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又当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从佛的境界来看,须菩提此问,即着了众生相、心乱相、狐疑相、安住相、降伏相,而在须菩提看来,他听佛说有人会闻经心乱,于是随言起念,心生忧虑,不觉于动念间即着于相。可如果不动念不着相,我们还是众生吗?生命里还需要佛吗?

    金刚经于此分为上下两段,前段是须菩提求知,为其闻而得知,后段是须菩提求透,为其知而复识,初知为入,复识为得。智慧就是入而得之、悟而透之的过程。可看似简单的过程,整部金刚经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引导我们心何应住、何降伏其心,可我们听懂听进去了吗?我常自己坠入疑问相、忧虑相地叩问自己。

    觉与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或许要经历很长时间,乃至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乃至百千万劫。须菩提于佛面前,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芸芸众生,何况芸芸众生里那些百千万千未经历风雨世事的孩子呢?

    佛是众生的佛,我们是孩子们的佛,当如是观!

    附: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心有能所,即非菩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zt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