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邻居熟吗?
反正我不熟。
现小区居住环境还算不错,整体设计也还不错,曲径通幽,无车进入让整个小区非常安静,是个居住的好地方。
每天饭后都会下楼散步,和小区内的花花草草都很熟悉,但是和人却不熟。
前天下班回家,在家门口看到隔壁房间的邻居出来送亲戚,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大叔,抱着一个小孩,应该是给儿子看小孩的吧,我猜到。
因为是初次见面,我说邻居哈,大叔看了我一眼,抱着小孩子回去了。
从小长在农村的我对这种邻里间的陌生感到非常不适。小时候,出了自家的院子总能碰到一群小伙伴然后一起开心地玩儿;现在,楼下只能看到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领着小孩子玩儿。小时候,东家如果做了好吃的,一定会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趴在墙头上喊西家出来端饭;现在,无论东家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好东西,西家是分享不得到的。小时候,村子里的人相处得非常和谐,聊着东家长西家短的天儿,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着同样的活儿;现在,表面看似的和谐其实是内在的冷漠,没有交流,没有了解。
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人性的冷漠?
以前,一个村子就是一个聚居地,就是一片生活,一种文化。有的地方甚至多个村子互通。大家相互了解,甚至知道张家、王家,或者李家人的生活情况、性格品行。某某好相处,自然大家都为他叫好;某某品行很差,也很不好相处,自然大家对他的印象就会很差。尤为重要的是,在男婚女嫁的时候,大家就更加看重一家人的品行了,品行差的人家是很难娶到媳妇或者嫁出去姑娘的。也就是所,在以前,口碑很重要。
大家会无意识地形成一种共识,即一种维护自身形象的意识,一种邻里互助的亲近感,一种对生活环境的敬畏感和归属感,以前的人们拥有简简单单的幸福。在他们的内心,脚下的土地是他们世代生存的地方,是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地方,是带给他们希望的地方。他们虔诚地热爱着脚下的土地,心怀一种对生命、对土地的敬畏在自己的家园里劳作、生活,那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归属感这个词语的存在,但是他们本身就是对归属感最好的诠释。
而现在,在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也很大。对于生活,每个人都自顾不暇,也就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去关心旁人。我们见到的邻居可能是匆匆的擦肩而过,我们多余的情感可能寄托在了一只小小的并不会言语的小宠物身上。人们更多地会用与宠物的“长相厮守”来填补内心的寂寞,而非邻里间的交谈。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多元。每一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所遵循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他们聚焦得更多的是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十足的个性,似乎这个世界没有他人,自己也可以生活得很自然。这样,人与人之间就竖起了无数的隔膜。
一个城市对许多人来说,是打拼的地方,是获得更好的生活权利的地方,并不是心中的那个家。这种归属感的缺乏也让城市中的人与人变得更加陌生。归属感的缺乏,让人们对生活的环境“无感”,更有甚者,还会用极端的方式去破坏自身生活的环境。
如果每一个人都足够热爱我们的城市,就不会在大街上看到“禁止随地大小便”的标语;如果每一个人都足够热爱我们的城市,就不会看到公共设施被无情地破坏;如果每一个人都热爱我们的城市,就不会有那么多盗窃事故的发生……
时间久了,还是会回到小时候待过的那个村子。见面都会问吃了没、喝了没、从哪来、到哪去这一类非常“哲学”的问题,是礼貌,也是一种关心。会抛开城市 车水马龙的喧嚣去感受农村里带着人气儿的热闹,这种热闹是能够调动情绪、感到温暖的热闹。去听听家长里短的八卦、闲谈,去感受人与人之间默默的关心与呵护。
然后,回到城市,回到这个环境还不错的地方,继续为生活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