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风语阁日更大挑战
古文观止 || 召公谏厉王止谤(五)

古文观止 || 召公谏厉王止谤(五)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2-23 11:39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周厉王的“厉始革典”在执行过程质中犯了过分激进的错误,他急功冒进,步子迈得太大,致使国人利益遭受损失,他们怨声载道,并以谤言攻击厉王。

国人与厉王的矛盾日趋尖锐,并一触即发。

在这种窘迫的情势下,卿士召公前来劝谏:“民不堪命矣!”百姓对您的暴政已经忍无可忍了。

厉王闻听此言不仅没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激的行为,反而是暴跳如雷,勃然大怒。

他派荣夷公从卫国请来一位巫师,以算卦为幌子,深入国人内部暗查百姓的言论,干起了如特务般那种专职监听监视的勾当。他们狠抓社会舆情,凡是发现诽谤王室、妄议大政的,轻者割舌头,重者砍脑袋。

周厉王一顿猛如虎的操作,确实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厉王的淫威之下,百姓再也不敢发表言论,他们道路以目,生怕被扣上非议国君的帽子。

至此,厉王肃清了国内不满之人,不再有人发声,全国上下陷入死一般的静寂,恐怖的气氛让人窒息,恍如到了世界末日。

对此,厉王非常高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这沉默的背后所暗藏的危机。他沾沾自喜地以为在他的威慑之下,百姓已经屈服了。

于是,他得意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你看,我能消除人们的议论,大家都没意见了。权威之下,没有异议。

然而,召公听闻此言却是大惊失色!厉王的倒行逆施令他忧心忡忡。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召公回答说:“您这样做,只不过是堵住了人们的嘴。”

紧接着,召公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你堵住了百姓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更多,人民也是这样。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因此治水的人,肯定不是堵,而是疏通河道使它畅通,为政者,不是堵住百姓的嘴,而是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一个国家政策的好坏,最终是由百姓说了算的,统治者通过了解民情民意,可以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

这里“公卿至于列士”指的是从高到低的各级官员。

“三公”,指的是古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周朝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魏晋后三公多无实权,为荣誉职。明清恢复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为荣誉衔。

九卿,指的是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九卿下边还有大夫,大夫下边就是列士,列士是上士、中士、下士。

所以这里指的是,各级官员都来献具有讽谏意义的诗,也就是给天子提意见。

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

瞽【gǔ】,盲人的意思。古时乐官大多是由盲人来担任,这或许是因为盲人的听力要比健全的人更好,对音乐的感受会特别的敏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会更强。

师箴,就是少师献箴,少师也是乐官,箴是一种有规劝性质的文辞,就如我们常说的人生箴言,有规劝和告诫的意味。

瞍赋、朦诵,瞍和朦指的都是盲人乐官,但有区别,瞍是没有眼珠的盲人,而朦指的是由眼珠的盲人,即睁眼瞎。

赋和诵,都有节奏地诵读,就是把一些诗词读给君王听。

另外还有百工谏,百工指的是负责营建事务的官员,他也要劝谏。庶人老百姓也要把自己的建议提给君王。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作为君王身边辅佐的近臣,那当然也要尽到自己的规谏之责,皇亲国戚这些王室成员,看到君王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也要提醒君王。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这叫全套,就是是上上下下的官员都要教诲君王。

耆艾,泛指老年人。60岁叫耆,50岁叫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在那时候50岁,60岁就属于老年人了。

这里的耆艾指的就是王室成员。老人作为宗室里的前辈、德高望重的人,要时时刻刻地提醒君王,修正君王错误的做法,叫耆艾修之。

有了这么全套的觐见、规劝机制,作为天子才能根据这些来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的话,施政就不会背离政道。

说了这么些,也不晓得厉王听进去否?而召公依然在滔滔不绝地劝谏。我是有点累了,今天就聊到这吧!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读《古文观止》之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讲的是: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

  • 师出有名——《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9

    本周阅读《祭公谏征犬戎》 和《召公谏厉王止谤》20200504 卫国的国君曾经请孔子去当官,走之前,子...

  • 古文观止: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出自《国语·周语》,说的是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执意实行严酷的政令,最后因国人暴动而惨遭流放的故...

  • 古文学习(《国语》节选)

    召公谏厉王止谤 左丘明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

  • 今天不想说话,分享一篇文章《召公谏厉王弭谤》

    先秦的作家,佚名;先秦的事儿,真事。 《召公谏厉王弭谤》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

  • 【古文观止】召公谏厉王弭谤

    【解题】本篇记载召公劝戒厉王止谤的主张,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的观点,语意详实,很有见地。 厉王(1)虐,国...

  •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先秦·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2,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 周厉王

    周厉王 防民之口甚防川, 殷鉴不远钟鼓悬。 止谤岂能消众怒? 姬胡悲剧史明传。 《国语.周语上》:召公:防民之口,...

  • 召公谏厉王弭谤 读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召公谏厉王止谤(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zw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