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得两本好书,一本是张羽老师的《像吃布丁一样品诗词》,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两本都是好书,其中除了大量的古诗词赏析,还有作者创作之时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原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敏感而细腻的内心。读完两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
01
唐诗是一座无法超越的雄伟高山。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在他们笔下信手拈来。这其中,李白和杜甫是这高山之上的两座高峰,如果没有他们,唐诗的风采将会黯然失色。
李白的诗歌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他的诗有一种仙风道骨的韵味,无论是江畔望月,还是山中赏景,李白的诗总是那样清新自然,洒脱飘逸。
他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是孩童式的天真。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是大鹏展翅的奋勇。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悲痛中的壮美。
年轻的李白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去结识权贵获取功名。可是因为他的年少轻狂,当时愿意提携他的政治名人几乎没有。后来有人给李白出主意,去拜访前宰相许圉师。许家有个未出嫁的孙女,因为家境优渥,至今未嫁,不如做许家的上门女婿,既可成家,也可以借助她家的关系走上仕途。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做上门女婿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李白却欣然同意,和许家大小姐成亲了。
两人也算得上情投意合,生下一双儿女。原本想凭借妻家关系让自己的功名之路开阔一些,不料李白却在长安城四处碰壁,孤立无援,一度流落街头。后来许夫人病逝,作为上门女婿的李白也不好继续留在许家,于是带着孩子离开。
辗转经人介绍,唐玄宗一纸诏书请李白到长安,任职翰林供奉,就是陪皇帝休闲娱乐的官职。渴望进入体制内的李白终于得偿所愿。然而因为他的豪情洒脱任性妄为,两年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返还”离开长安。
心灰意冷的李白去济南参加了道教的入教仪式,打算修身养性,放下世间的功名利禄。不料一封幽州的来信让李白归隐山林的心再次荡起了涟漪。老友何昌浩邀请李白到幽州安禄山幕府谋职。
追求功名的理想打败了归隐平淡的愿望,李白再次出发,向他梦中的政治之路前进了。然后最终幽州之行无果而返,李白还是没有实现自己大鹏展翅的愿望。
李白一生共有四段情,其中第一次和第四次都是入赘宰相之家。如果说第一次入赘是因为穷途末路时的希望之光的话,后一次入赘更像是攀附权贵的终南捷径。那些诗里的快意人生,高远洒脱是诗人的才情,现实中俗世的种种却总是魂萦梦然,执迷不悟。
两次婚姻期间,为了自己的功名,李白把一双儿女先后托付给没有任何婚约的女人。为了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甚至屈尊当别人的上门女婿,这在世俗的文化里,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李白一生在诗歌中徜徉,却也在世俗中行走。他无尽的才华正如他诗里的月光一样,皎洁高远,捉摸不透。
02
和李白同时代的杜甫,他的人生却是另一番风景。杜甫的苦难来自于他所经历的年代,他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年轻的杜甫和我们中任何一个青年一样,拥有一颗放荡不羁、志在四方的雄心。十九岁开始游历生涯,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参加朝廷考试的杜甫,因为宰相李林甫的嫉妒而没有被录用,只留得一个等候任用的通知。而这一等,就是十年。及至安史之乱,杜甫才得到朝廷一个兵曹参军的职位。
得到任命的杜甫安顿好妻儿,只身一人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截获,关押在长安城的监狱里。狱中的杜甫思妻念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样的苦楚是他在狱中最多的心情感悟。离开妻儿半年之久,终于否极泰来,杜甫趁叛军放松警惕之机,逃出了长安城,辗转见到了天子。
之后杜甫骑一匹瘦马,行程七百里,回家看望妻儿。当杜甫出生入死,穿过叛军的防线来到家人落足的羌村时,看见妻子杨氏住在贫寒的茅屋,衣服上打满补丁。
她看见丈夫归来,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扶着门框号啕大哭。小儿子满身污垢,光着脚丫站在门前。两个小女儿旧衫上的补丁还是自己的旧官服缝补上去的,上面的图案七拼八凑,就像这贫寒苦难却拥抱在一起的家人一般。
妻子转身打开包袱,取出化妆用的胭脂涂在脸上,那瘦弱苍白的脸重现了光彩。小女儿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把胭脂一把粉,把小脸蛋途成了小花猫。
那一刻,杜甫心中暗自决定,无论贫苦,无论艰险,一定要带上家人,陪伴左右。
战乱的年代,鲜活的生命始终难逃被时代捉弄的命运。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他的大半生都在漂泊中度过。
最艰难的岁月,杜甫一家甚至住在停泊在潭州的一条船上一年之久。然而正如他对自己许下的愿望一般,这么多年,杜甫从不曾抛妻弃子,独善其身。他始终和家人在一起。
杜甫的诗里有一种深刻的悲情,是时代不幸的史诗,也是对普罗大众苦难的记录。
03
相比李白和杜甫而言,苏轼则要快乐得多。他是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的集大成者。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开拓者。
苏轼才华横溢,也体察民情,勤政爱民,“东坡肉”便是最好的证据。他幽默风趣,总能在任何境况之下都活出个潇洒怡然的自我来。皇帝看完他的文章,甚至赞誉“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年轻的苏轼先后做到了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
苏轼有慈母程氏悉心养育,妻子王弗也善解人意,是他得力的助手。她能在苏轼读书时默默记住书中的内容,在丈夫提笔忘词的时候给他提醒。
苏轼豪放大度,从无防人之心。在凤翔任职期间,每逢来客,王弗就躲在屏风后面倾听,帮苏轼分析来者意图,掂量来人是否值得深交。她还告诫丈夫说话要小心、交友要谨慎。
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为他填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凄美的词是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古代文人很少提及夫妻感情,把更多的深情留给了天地自然、羁旅闲愁。苏轼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光明磊落地抒发夫妻相思之情,是为先河。
他不仅是诗人,画家,书法家,更是世俗人生中的孩子,单纯率真,永葆好奇。
他的诗词如同李白一般挥手即来。一次在筵席上,一个歌伎上前,请求苏轼在她的披肩上作词。苏轼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伎,吩咐她研磨,提笔写道: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然后停下来继续和友人喝酒吃菜。
众人觉得这首诗开首太一般,一代文豪也不过如此吧。李琪上前请他把诗写完,苏轼又拿起笔,挥手写下后两句“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后两句一出,众人忍不住喝彩。一改前两句的平淡,音韵谐和,犹如一粒珍珠,轻灵自然。对李琪的恭维恰大好处,也使黄州歌伎的芳名永留青史。
苏轼在被贬居黄州之际,家人温饱尚成问题,他便躬耕东坡自产自足。家人居无定所,那就伐木造梁,自建雪堂。桌上无美味佳肴,那就亲手烹调自制美食。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智者在苦难中的自我超越。
如果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是他深藏功与名,驾一叶扁舟过尽余生的淡泊。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一个苦难修行者的内心智慧。
他为人磊落,结交朋友不论身份尊卑,既有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也有和尚歌伎这样的普通人,可谓达官贵人僧人乞丐,不一而足。
他不仅成就了自己豪迈的人生,追随他的“苏门四学士”也是宋朝尽人皆知的才子。
苏轼的一生豪爽也豪情。用他的诗词,表达出率性豪放的人生。
04
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我想和李白谈一场恋爱,和他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深邃悠远之情,也感受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万丈。
我想和杜甫共度余生,他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陪他低吟。他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我陪他观赏。
我想和苏轼做朋友,感受他“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随性。也感受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的豪迈。
可是没有如果,我也只能空留想象罢了。掩一卷诗集,遐想那文化高峰的唐宋时代,文人相伴,吟诗作赋,声乐绵柔,该是怎样一番美景啊。
文/月如悠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