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注: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被认定是最接近老子原版《道德经》的,特别是甲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通行版本都是被篡改过的)。
所以未来每一章前面我都会写两版文字——通行版&帛书甲乙本版,以便大家对照纠错,通行版的文字是按上面图片的这本书摘抄的。(如果甲乙本和通行本差异不大,就按通行本的来)。
但是解读,都是按帛书甲乙本的来解读,欧耶!
好了,现在开始~
通行版: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帛书甲乙本矫正版: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罗博士讲解:
老子的“天之道”只讲很少的部分,因为老子认为这部分比较玄妙,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讲“圣人之道”。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古代悟道的、善于按照“道”的指引去走的人,思考特别精微、深远、深奥,无所不包含,没有办法去清楚地描述标识出来(这样的人的状态)。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
因为不可以清晰地描述它,太深奥了,所以勉强地描述它的状态容貌表现:缓慢谨慎的样子,像冬天走过结冰的河一样。
豫:大象
老子描述的这种悟道者是谨慎的状态,而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潇洒的飘飘然的状态。
举例:工艺大师雕刻玉雕的过程,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根本没办法特别潇洒地去做这个事情,“匠人精神”是老子讲的悟道的状态。
犹呵,其若畏四邻:
做事做事深思熟虑、特别小心,谨小慎微,好像怕四周的邻居一样,引申来讲,表示对周围的国家也保持“不轻举妄动”的状态。
犹:猴子的一种,这种猴子特别小心,但凡听到人的声音,都不从树上下来。
四邻:周围的人、周围的国家。
作为领导者,做事要非常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品行,要像大家都盯着你那样,重视周围的舆论监督,考虑好周围的反馈,一定要给大家正向的信息出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不放纵(你品行端正,下属才会愿意跟随你)。
这句话与儒家的“慎独”的理念相似,“慎独”或许是考验一个人修行的“最高标准”,在没人的时候,你所讲的那些还能不能做到?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举例:杨震拒绝受贿时说的一句话:“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启发: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若畏四邻”就是不伤害身边的人,对身边的人的尊重,考虑到周围人的利益,这种人才是真正悟道的人。
“道”是里面的内涵,“德”是外面的体现。有“道”自然就有“德”。
俨呵,其若客:
时刻保持一颗尊敬恭敬之心,好像自己是客人一样。这种敬畏之心,是悟道人应该有的品性状态。表示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情。
俨:同“严”,尊敬。
领导者最容易骄傲,所以老子要求领导者有客人的恭敬,你是国家的公仆,你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举例1:海底捞的一个理念:顾客应该更广泛地被定义,包括自己的员工。领导者为员工服务,员工很开心。
举例2:顺丰快递的理念:每个员工都是自己的老板,我只是给你提供订单的人,我们是一起合作的,我是为你们服务的。
启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周围人保持一个恭敬的态度,生活会越来越顺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都是由周围的人来成就你的,没有一个人会凭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甚至对对你有恶意的人也要恭敬,因为他也是来成就你的,让你成长的。
涣呵,其若凌释:
流散开,像冰块一样消融。
涣:散开,水离散开,流远了。
凌:冰
释:化开
一种解释:悟道的人,心里的执拗、纠结、郁闷就像这冰一样在无声无息之间慢慢融化散开了一样。
另一种解释:指悟道的人做事,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先做到,然后慢慢影响大家,高明的领导者,不会强行教化,而是将公司文化像冰块一样,慢慢地融化和改变。
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
悟道的人处于一种混沌的、大智若愚的状态,像没有雕刻过的木头一样质朴,像浑浊的水一样看不清明亮还是阴暗。
朴:没有雕琢过的木头
帛书乙本原文:
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濁。
湷:通“浑”。
举例:林语堂在哈佛读书时,学费被停,他写信给胡适,让他帮忙问北大借了1000美金,后来林语堂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博,又写信给胡适再帮忙向北大借1000美金,当林语堂读完博士拿着2000美金回北大还钱时,才知道原来是胡适把他自己的钱借给他的,根本没有跟北大知会这个事情。
同样,当时台湾著名文人李敖还是个小辈时,问胡适借钱,胡适也是二话没说就借了。
启发: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再比较,而是按照自己内心去做,慢慢做、坦然做、随缘做,不在意结果。
旷呵,其若谷:
宽阔啊,像中空的山谷一样。
旷:空旷、中空的状态。
这句话罗博士怀疑是批注上去的,,原文不一定有,所以就不多讲了,因为没有此句的话,上下文会通畅很多。
浊而静之徐清:
(没有先入为主的二元对立之见,没有比较,这些都是形名之分,)只有进入这种“朴”和“浊”的混沌状态的人,才能慢慢静下来,才能慢慢清澈。
举例1:一个人家门口连续三天发现死鱼,气得要死,以为是谁在诅咒他,于是堵在门口观察后,才发现是小猫叼过来的,那只小猫曾经被主人救过,原来这是在报恩。可见事情的真相未必是你想象的那样。
举例2:齐威王继位后玩了三年,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们见国君这样,就纷纷暴露了自己的利弊,结果当三年后,齐威王开始理政后,该提拔的提拔,该罢免的罢免,因为这三年的蛰伏就是他难得的观察机会。后终成一代霸主。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到一个公司,一定要先做到“浊而静之徐清”,放下自己的成见,慢慢观察,才能看出变化,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启发:如果我们人生总是用比较的态度、先入为主地去看事情,就不会洞悉到事物的本质。“日久见人心”是被动的观察,“浊而静之徐清”是主动的观察。这是一种生活智慧。
安以动之徐生:
动起来,生机就出现了。
有道之人会进入混沌状态,心中没有形名之分,心中平静,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从安静的状态中动起来,再去做事,就很容易把事情做成。
浊:混沌的状态,形容人的心中没有形名之分、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举例: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顿悟后,于是心中不留一丝尘埃,只留“良知”,按良知做事,你们夸我我也做,你们讽刺我,我也做。(这就是没有形名之分,进入了一种混沌的状态,心就特别安静)一辈子身经百战没有败过,荣誉耻辱都当成零。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一直保有道,按照道的方法来做事的人,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到“最满”。
悟道之人会进入一种没有形名之分的混沌状态,这些都很淡化,没有经过比较的痛苦,在其心里“盈和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善念做事,所以在其心里是非常坦然的,一点点地随缘去做,“盈”本身就是一个幻象,换一个角度,马上就不是了。
对于企业发展,“不欲盈”很重要,领导者要把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不要放在“盈”上,自然就极致。
举例:某奶业要做到全世界第一,当自己的实力与目标不匹配的时候,开始作假。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幸福”等类似的,但是如果把“第一”当成使命,这是悲剧。
对于领导者自身,“不欲盈”同样也很重要:为自己考虑多,则对员工考虑的必然就少。领导者如果为自己多捞取的话,员工就会匮乏,
唐太宗说过: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罗博士认为唐太宗对“无为”的理解是正确的。
启发:我们的生活也不用“特别满”,出大名、挣最多的钱,有最高的权利,因为“高处不胜寒”,要学会放平心态,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孔子曾说: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是故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正因为悟道的人不想把人生做到丰满丰盈的状态,所以就能做到不完满的状态,没有那种圆满无缺的状态。意思是悟道的人不追求圆满的状态,且保持刻意有条件的放弃一些虚幻的东西,集中精力做好根本的事情。
不圆满也都是幻象而已,但是内心是充实坦然的,不需要追求别人眼中的完满。
举例1:高圆圆接剧本都是随缘的,她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家里人,罗博士说高圆圆是他身边最孝顺的朋友,没有之一。
举例2:苹果手机第一时,并没有做苹果洗衣机、苹果电视,而是单纯只做手机。
举例3:罗博士在录《百家讲坛》的时候,《百家讲坛》的热乎劲已经过了,很多人都建议罗博士要炒作一下,但是他没有一次听从这样的意见,都是汲取《道德经》的智慧:一点点地做事,不急,做好自己分内事即可,不想德不配位。

记得点赞哈~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还望大家谅解。
网友评论